孤独信仰
读一位伟大且悲惨的人的一生是痛苦的,当你走进他的世界,将会更加无法自拔。
读《梵高传》便给了我强烈的这种感觉。好几次我都要合上书,平复自己的心情,才能再鼓起勇气看下去。为什么?我很明白。梵高作为一名如此伟大的画家,其前尘旧事我早先也是有过耳闻,明白他多次的不幸与折磨。当我翻开他的传记到时候,难免会带着上帝视角去看。以至于他顺心顺意,生活充满希望之时,我也不禁要告诉自己:他终将坠入烦恼的深渊。这将是一种很痛苦的过程,好比旁人都在欣赏满池的夏荷,赞叹于它们的美丽,而你已经预见了冬日里残荷的凄凉。而我,似乎也预见了梵高的迷茫。
其实我错了,梵高从来没有迷茫过,也从不在乎自己的不幸与凄惨。他不需要同情与怜悯。他有着自己的信仰,哪怕这个信仰是极其孤独的,甚至倾其所有也找不到一个知己。但是梵高一直在追寻着,恪守着。他守护着自己的信仰与底线,守住了那个时代少有的澄清。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疯子也好,神经病也罢,他一心做自己的。等到他做完了,就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就是梵高。疯与不疯,痴与不痴,他置之度外。他是自己的支持者,也是自己的上帝。
狄更斯在《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中写道“这是最好的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梵高所处的那个时代,无疑对他来说也是这句话来概括。一方面,绘画与传教盛行,梵高可以拥有一大批伙伴与良师;另一方面,画作的审美却又因为消费而祗辱于低俗暴发户之手——这是梵高不能忍受的。还有就是对于宗教的不同认识,传教士的排挤与误解,让干劲十足的梵高一次次遭受挫折。尤其在梵高大胆批判富家女士买画的品味中可以感受到他的不满。这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对于艺术本身的尊重与捍卫。
书中写梵高放弃当牧师而去做传教士时,我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有主见,多么真实的人啊。他的第一考虑不是自己的未来将过得怎么样,而是自己怎样才能真正为上帝在人间做些什么。这是怎样的直接与执着,又是怎样的真心与真意啊。可是,做一个传教士也让他备受煎熬。传教士学院的老师因为他不能流利背诵讲演稿就忽视了他的一腔热血与激情。殊不知梵高的专心与热情才是传教最需要的。在那个浮在表面的时代,梵高想要化身一团火,一阵光,想要温暖他人,照亮黑暗,却被无情打压。这还不是最惨的。当梵高去往博里纳日开始他的实习传教生活时,命运又在捉弄他了。他见到了煤矿工人凄惨的生活,他用尽自己一切力量去帮助,去施舍,去感化。他做了一个传教士所能做到所有事,可是就当生活开始好转,以为春天将至的他,又被煤矿的一次意外事故打击得支离破碎,以至于一病不起。梵高是伟大的人。他不只是一个了不起的画家,更是一个值得天地哭之泣之的人。他不遗余力的奉献,只为了自己孤独的信仰。他是梵高,他不图回报与恩惠,只求对自己一个问心无愧。他的爱情也是如此。梵高直爽率真,他爱便爱了,便可以倾尽一切,像千里孤鸿不知疲倦。他不爱便不爱了,便大步向前去,没有儿女情长。这就是温森特.梵高,敢于同全世界为敌,孤军奋战的梵高。
在阳光找不到的地方,他愿意发光发热,愿意茁壮成长。他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至于旁人的眼光,都可置之不理。我想真正成就他的,不是那一幅幅名画,而是他伟大的生命历程。那些画,因梵高而无价。
现在抬头能看到的那一抹星河啊,是否还点缀着梵高的信仰?
那孤独的,无与伦比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