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李晨昕||读《追风筝的人》

“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压抑,大概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我一向是一个不喜欢读悲剧的人,所以在翻开它时思虑了许久,还是打开了。卡勒德不愧是卡勒德,他下笔流畅,文字一点都不繁琐华丽,即使在最残酷悲伤的情节也平淡带过,不刻意。这反而更给我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像是被堵住阀门的水管,想要喷薄而出却又无可奈何地被压抑。

我的脑子里突然一遍遍回响起拉辛汉语重心长的话语“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什么是好人?

在我们之前的认知里,阿米尔肯定不是。好人不会嫉妒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忠心朋友,不会眼睁睁看着朋友被侮辱而选择视而不见,也不会因为内心的愧疚而编造谎言赶走真正的受害者。可阿米尔都做了,所以他被我们视为懦弱,看作自私,甚至有些恨铁不成钢地想要揍他一顿为哈桑出气。

可他真的一无是处吗?不,他隐藏在深处的恶,其实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却是世间茫茫大众最真实的缩影。

《大取》有言,“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我们穿梭在丛林之中,会本能地躲避长满刺的荆棘,会躲避湍急的激流,会躲避树木深处的动物吼叫,因为我们都知道这背后寓意着危险,会伤害到我们,所以我们本能地选择逃避。

这样想想,阿米尔的行为似乎并不难解释了。换句话说,当我们面对一个比自己高大且精通拳击的对手,我们也会有想转身逃跑的冲动,封闭自己的眼睛,堵住自己的耳朵,仿佛这样就什么也没有发生。

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他背叛哈桑的理由,所以他不是一个好人。

但他选择了走上重新成为好人的那条路。

他能为了一通电话远渡重洋,因为内心越积越深的愧疚而踏上了营救索拉博的道路,直面了从小到大的恶魔阿塞夫。即便被打的遍体鳞伤,他也不后悔从美国的安逸生活里脱身,而来阿富汗的举动。令人遗憾的是,如果故事从这里圆满结束,那就只是童话,不是小说。阿米尔再次因为妥协而将索拉博推向悲伤的深渊。索拉博不再开口说话,而他,选择为索拉博去追逐那一只风筝。

在阿米尔追逐风筝的背影里,我仿佛看到了我们自己。

为了成长,我们只好忍受穿过荆棘的一次次疼痛,只好在奔流的河水中咬咬牙逆流而上,只好压住恐惧面对心中怒吼的怪兽,那是我们必须战胜的心魔。我们一路向前,披荆斩棘,才能到达向往的彼岸。成为好人的彼岸。

没有人生来就是好人。

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好人,追逐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面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