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陈欣仪‖读《渴望生活》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这是百度百科上对这本传记主人公的介绍,我们平日称之为梵高,但他还有一个更加亲切的名字,也是本书对他的称呼——温森特。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初一的时候,读完后再未翻阅,但这本书令我记忆深刻,尤其本书的封面——橙色封面散发着的浓厚热情和渴望,那个昂首阔步色彩浑而有致的人像正是梵高生命热情的具象表现。
再者,本书不似其他传记仅仅详解人物生平,或侧重人物精神,枯燥乏味,它是以小说样式在讲述一个叫做温森特的人的故事。这里的主人公不再是一个令人如雷贯耳,敬重有加,在艺术界享有盛誉的圣哲,他在此,只是一个普通的,不幸的,被生活狠虐千万遍,却待生活如初恋的智弱残者——温森特。这个亲切的称呼使这个人物不再是那个艺术殿堂高坐着的前人大师,他离我们那样近,让他的躯壳变得饱满,让他有血有肉,让他有爱,有灵,有渴望。
但值得一提的是,当欧文·斯通在写这本书时,梵高并未出名,作者不过是某天在艺术展上看到了梵高的画,被其配色吸引,从而深入了解,几个月的时间在感性驱使下完成的作品。正因为是感性,本书有了更多艺术的润色,梵高的一些语言甚至人生经历都加入了作者个人的想法,例如结尾处写到:“他抬起头,仰面对着太阳。他把左轮手枪压在自己的腹部,扣动扳机。他倒下去了,把脸埋在田野上肥沃而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泥土之中,像一种极速还原的泥土,正在返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这个结局就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的,也许在欧文眼里,梵高就应该这样死去——不是死去,而是回归,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以上是作品的艺术方面赏析,接下来我们谈谈梵高的故事,以下我们称之为温森特。
温森特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艺术家族,这个家族有着全欧洲最好的画廊,以贩卖艺术累积财富。但与常人不同,温森特没有选择在画廊里步步高升,安逸稳定,继承家族的意志。他不愿欺骗那些不懂艺术的买者,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坏的说成好的来卖画,他对艺术和道德有着倔强的操守。正因如此,放弃固定,富贵,人人渴慕的富二代,神二代身份,他甘愿漂泊,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找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他都是四处受尽白眼的人。永远都是一副流浪汉的样子,胡子拉杂,眼睛刺红充血,衣着褴褛,那是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温森特天生的单纯善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敏感,让他走上了一条为艺术而活的道路。在尘世生活中,他不擅长,太单纯,他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用我们常人的眼光看)。
温森特热爱世界,但社会却抛弃了他。除了能够真正理解他的知音外,其他人都无法接受他的理念和画法。由于生活的不如意,各种疾病和痛苦的侵袭吞噬了温森特的信念,在得了精神分裂症之后,他无法从痛苦中自拔。为了不再成为弟弟的负担,不再忍受别人的白眼,不再看到社会上一些残暴无礼的现象,在那个星夜里,温森特选择了离开这个他追求而又厌恨的世界。
在温森特的一生中,我对三事有所思考。
其一,在牧师家庭,贵族世家出身的他追求自我与信念,毅然决然地抛却安逸的生活,选择了一条最崎岖,最看不到尽头的路。而一般这样家庭出身的人的价值取向绝非如此,常人定会选择富足余生。我们不是要强调温森特并非常人的伟大,而是要思考是什么因素让他与众不同。我个人认为,一方面,温森特自幼不受家族重视,也许这让他在安静少有人过问的生活中渐渐把自己安放在了上帝视角,看透了从小便经历且旁观到的大家族中的种种是非,也让他少了浮躁,多了沉思。
其二,一生中多次爱,却常不被爱,被拒绝是他爱情的常态,但他并未因几次拒绝便不相信爱情,他是爱情的勇士与斗士,他从不放弃爱,他勇敢地,甚至飞蛾扑火地去爱,在常人看来最显荒谬的一次爱情便是她割下左耳献给拉舍尔,即使这是在他精神混沌之时,我依然觉得不可思议。正如他的医生所言,大概艺术家就是这样,不这样也成不了艺术家。
其三,他是那样渴望生活,用强烈的色彩表达对生活强烈的爱意,却最后选择自杀——在精神失常时期间的清醒之时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书中的意思是他为了减轻弟弟的负担,同时,由于他艺术热情的耗尽,也因为孤独,因为自己的才华无法施展,因为对于艺术的报复无法实现,但我认为这都是逃避,所有自杀者身上都不可忽视的一点——逃避。若是生命不逝,万事都有可能,提奥的钱可以再赚,艺术的热情可以再次找回,如亨德尔一般,又说不定某年某月千里马能遇见伯乐……
温森特给提奥的信里写到:“在我们的心里或许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的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们必须守护那把内心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大概会停下来吧?心里多么着急。”
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其实温森特和屈原也许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两个相似之人。
“生命是有限的,悲伤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