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陈欣仪‖读《追风筝的人》

“我追。”
我追的是什么?
一个人,一段过往,还是一场救赎。
“曾经那个愿为我千千万万次捡风筝的人已经逝去,人生中错过了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放飞风筝的那一刻,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过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哈桑受辱是一段岁月的终点,两颗心的失联,自此以后,哈桑的脸上不再有笑容,而阿米尔因为深深的负罪感抗拒排斥这个依旧深爱他且试图与他维持好友关系的男孩,我最初不解这排斥的缘由,后来慢慢了解,这是他不敢面对自己的罪行,哈桑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他的背叛,而那时的阿米尔,是回到爸爸的怀抱里,便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感觉甚好的阿米尔。
而如果我是阿米尔,我大概也会顾全自己,逃之夭夭,人性如此,罪恶的本源根植于心底,不可忽视。
故事的大体风格是沉重的,不仅在于哈桑和阿米尔的曲曲折折,还在于战争和种族问题。
阿里的死也许仅是一个小波折,那么哈桑的死便是种族斗争的高潮,即使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的某个角落也依旧在战火中扭曲黑暗,这是阿富汗真实历史的写照,哈桑的命运里阿米尔是他的大部分,正如他所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是为了阿米尔可以不惜揽下莫须有的罪责,为阿米尔不惜用身体来阻挡阿瑟夫,最终,为守好阿米尔的旧宅,死在了种族歧视和自私贪婪的枪管下。
哈桑在和阿里离开之后的日子里等待着阿米尔,像一个忠实的仆人和朋友,甚至这份等待近似恋人的痴望,这其中的感情之深书外的我难以理解。而且,我能深深地感到哈桑对阿米尔的感情卑微到尘埃里,两个自幼相伴一起长大的朋友,他对阿米尔的称呼却是从“阿米尔少爷”到“阿米尔老爷”,在阿米尔不顾他受辱自己逃跑后,他不但没有仇恨甚至连埋怨的表现也不曾有,依旧一再试图和阿米尔继续原来的生活,近乎央求,尽管阿米尔一次又一次将他推远。他在让拉辛汗转达给阿米尔的信中说“但我除了束手无策地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妻子被殴打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如果我反抗,那个狗杂碎肯定会给我一颗子弹,并洋洋自得。那么我的索拉博该怎么办,街头巷尾已经满是饥肠辘辘的孤儿,每天我都会感谢安拉,让我还活着,不是因为我怕死,而是为了我的妻子仍有丈夫,我的儿子不致成为孤儿”,这其中反映出两方面内容,表面上是向阿米尔展示如今阿富汗的情况,另一方面,这个场景令人不得不联想起阿米尔眼睁睁地看着哈桑受辱,而自己落荒而逃的情形。我想,哈桑是想跟阿米尔说,“其实我理解你的做法,不必自责,回来吧,我们还是朋友”。但哈桑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是“阿米尔少爷”同父异母的弟弟的事,那个最痛恨盗窃的,最正直的爸爸,他却偷走了自己最忠实的朋友和仆人阿里的荣誉和尊严,偷走哈桑的身份,阿米尔知道自己有兄弟的权利。
主角没有主角光环,他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好人,他有这背叛朋友的污点和不敢面对的怯弱,在不知道索拉博是自己的侄子前,不愿冒着危险接出索拉博……阿米尔的父亲在他人面前唤妻子为“我的公主”,其本质不无虚荣,而与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并不为人知,则饱含不忠,不义,自私,虚伪,直至去世都未曾亲口说出哈桑的生世源于他对自己所谓荣誉面子的维护。这些人物身上的种种罪恶同时又被他们的善意包裹,阿米尔的自责与最后解救索拉博,爸爸冒着生命危险在移民大巴上保护素不相识的妇女……这是人性的真实写照,善恶交织,令人又爱又恨。
而保守苦难的阿里和哈桑,他们是最善的化身,忠诚,卑微,在哈桑受辱时,阿米尔用“不反抗的羔羊”形容他,这其实是对整个阿里和哈桑所处阶级,所处种族的形容,最饱受歧视,保守痛苦的,也是最逆来顺受,安之若素,心里想到的只有好,只有善,只有感恩,而自动过滤掉痛苦。
拉辛汗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小说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他知道所有人的秘密,准确来说是罪孽,他串联起真相,由他引出开头阿米尔的回归和救赎。他在故事的一侧引领故事的发展,他的设置仿佛是作者在文中为自己安排的角色,他是一个局外人,所以最后也以下落不明的方式出局。
风筝,这一词贯穿了整本书,它的意思也极为丰富。追风筝,我并不觉得是一次比赛,我认为是一次残酷的斗争。天空中上百个风筝,代表着上百个理想,而当一个风筝掉落,追风筝的人群里多了一个人,这也意味着一个梦想的破灭。
“可是人就是这样,总会活在某个时限内,那里的世界也许是几年之后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但这又是我们无法突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
感动于哈桑的深情“为你,千千万万遍”。
感慨于阿米尔的救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