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董楚珮||读《追风筝的人》

读《追风筝的人》
书中最令我有感触的地方,莫过于阿米尔在看到索拉博的房间里,身高尺上没有划线,玩具原样摆放,拼图散落一地,所有事物依然如旧,而自己始终走不进索拉博的内心时,他感慨: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想起生活本该是另一种样子。
“生活本该是另一种样子”。是哪一种样子呢?阿米尔在脑中构想了一个赎罪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对索拉博百般呵护,只为彻彻底底地弥补他多年前对索拉博的父亲哈桑犯下的不可逆转的错。在通往那个世界的路上,他一路颠沛,好不容易兜转到了门口,却发现,无论怎么推拉那扇门,它总是纹丝不动。
原地踏步,才是他生活本来的样子。
阿米尔和索拉博之间有一段对话,大致如下:

<

pre> 索拉博:我想要我的爸爸、妈妈,我想要回我原来的生活。
阿米尔:抱歉,我给不了你。
此时阿米尔的内心何尝不是盼着回到过去、回到童年的快乐时光呢。

我想要。
可我没有能力办到。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这是一种揪心的求之不得。不仅是书中的人物,就连在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也时常陷入这样的困境。
咪蒙的走红与没落映射着自媒体王朝的兴衰;翟天临多少次捧在手心里的博士学位终究还是啪嗒一声碎了一地;一条路,我们常是意气风发地去,窝窝囊囊地回来。
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呼喊着这么多个我想要我期待,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哀叹着我无能我活该。咪蒙关停微博注销公众号;翟天临一再向公众道歉奈何星途渺茫;我们动不动就“自闭”,想方设法把自己敲碎了重塑好像也无济于事,正如阿米尔在索拉博面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出了岔子,又生怕不被接受。我们追着追着,便力不从心了。
好在故事以索拉博看到阿米尔追风筝胜利后的浅浅微笑收尾,还算比较美好。仿佛阵痛后的新生、黑暗后的黎明。阿米尔费了好大的力气,开了一道门缝,但就是这道小小门缝里射出的光芒,足以让人鼓起勇气,风雨兼程。他一定是用很顽固的温度,硬是暖化了千年不化的冰霜。
故事就好像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了一切疾病、灾难、痛苦等等,最后还留了一样东西,叫希望。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在这个如万花筒般光怪陆离的时代里,一些人倒下了,但又会带来更深刻的反省、更彻底的整改、更明了的方向、更光明的希望。我们才会看到,纵使生活艰难,处境尴尬,我们也能用百分百的耐心与信心,化窘迫为诗,化破碎为远方。

我们追东追西追天南地北,最终还是在追那一点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