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熊予晴||读《米格尔街》



我曾固执地认为,生活在贫民窟中的人,只有哀鸣,没有幸福。
但我错了,错得离谱。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的人性标本,堕落、麻木、绝望、荒芜,没有希望,没有明天。他们打孩子如同吃药一般,每天必打。贪图如莫根的烟花一样转瞬即逝的华丽。
底层人民,是文人笔下永恒的悲泣。一如《四世同堂》中薄命的戏子小文夫妇。无力反抗,无力保护自己和家人。政治、战争是政客和贵族的游戏,他们只是游戏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蝼蚁而已,所以命薄,所以珍贵。
米格尔街的社会背景与《四世同堂》相似,战争、殖民、暴力,使社会被血污笼罩。然相比之下,《四世同堂》多少受了中国式大团圆的影响,更加理想化,充满希望。由高弟、富善先生等人之中可以窥见。而《米格尔街》更为犀利、更为真实。其间很多人的结局,不是永远地离开去流浪、闯荡,就是疯了、傻了、死了。那是多少人不愿掀开的一片灰暗。
然而灰色的幕布下,是热烈,生活充满苦难,他们却兴高采烈地活着。如劳拉,如哈特。他们生活的目的只是生存,但他们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颓废。
或许,我们都是米格尔街上的人吧。虽不需为生计发愁,不需挣扎与生死之间,但是各有各的压力,各有各的苦难。我的苦难,不来自于我的学业,也不来自于我的生活,更多来自于我的健康,和生在当世的遗憾。健康且不论,生在当世,我却多生了太多妄念。
“不知我之生前,当典午之时,曾一醉渊明否,当元丰之年,曾一晤东坡否。”
虽只是一个多事文人的闲愁,但却难以平息。这是个浮躁的社会,何处可以寻得一个可以安静品茶论诗的友人?我有太多问题需要解答,文章读到难处,欲寻人相问却苦于笔者已逝。
我们都生活在米格尔街上,为着各自的苦恼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