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构思你自己有一天会变成神吗?”
“能吧,在我最大胆的时刻。”
“那很好,因为我要告诉你:你已经是神。你只是不知道这一点而已。
难道我没说过‘你就是神’吗?”
——《与神对话》
构思自己有一天会变成神,我想我没构思过(如果除动画片式的战神之类的话),但看过这本书后,岂止是构思,我已明白,我就是神。
尼尔描绘的神,是我所见过的,听过的最合理的神,这样的神能较完美地与世界体系相融而不产生悖论。斗胆一句,这样的和蔼亲切的神丝毫不逊于当今宗教的任何一尊神。这样的神比另外的任何一尊神更能引导我们获取自己所希冀的幸福生活。我相信这样的神。
神不再高高在上,神不在只与一部分人肌肤相亲。神变成了每一个人的神,各人有各人信神的平等权利。这样看来,与神对话也不显得荒谬,因为如果自言自语也十足怪诞,那世间可就真的不正常了。
而越读,我愈加发现,与其说是与神对话,不若说是与自己对话。而追随心中的神,用很国学的话来说,便是不忘初心。
这样理解的话,很多书中的解释便十足合理且自然了。十大戒律亦确是子虚乌有的了。你能想象一下,每个人一出生,其个人的灵魂便给自我套上了金箍,下了十大戒律的紧箍咒吗,像看小说一般。
不忘初心呵,追随心中的神。正如《东方早报》的评论称“书中蕴含的智慧和西方的诺斯替教,基督教,以及东方的佛教,道教有许多相通之处。”
这使我想起了尼尔的写作动机(他自述的),即“他听到一个温柔而和蔼,温暖而充满爱意的声音,回答了这个和其他问题。感到震惊而又豁然贯通的他匆匆把答案写在纸上。”
对于我这样的无神论者而言,他将神的语言记录下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他又为何这样说呢?答案便是刚刚所提及的,因为这些是他内心的想法,是遵从了灵魂(圣灵抑或初心)的书写,故称之为与神对话也不为过。
更为智慧的是,尼尔解决了三个究极性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或者说是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用神的方式。
即“我是神”,是身体,灵魂,精神三位一体的混合物。我从前世而来,从宇宙而来,从灵魂而来,到哪里去,则是去成为灵魂本身的地方。人类灵魂的目标是去经验他的一切,以便它能够成为它的一切。
虽然总结起来亦是有些玄乎,但读过书后便会觉得不玄乎的。简单而言,是成为“我”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任何时候都遵从自己的内心,过上真正正能量的生活。
似乎与前不久阅读的《无声告白》遥相呼应,《与神对话》应是忠于自我的理想化,《无声告白》应是忠于自我的现实化。
不信?请看莉迪亚不敢向母亲倾吐衷肠时,倘若有一本《与神对话》,神告诉她:
“你受到的教育让你生活在怕中。你曾经听说过最合适的才能生存,最强大的才能获胜,最聪明的才能成功。极少有人说起最有爱心的是多么光荣。所以你拼命想成为最合适的,最强大的,最聪明的——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如果认为自己在哪个方面较为逊色,你便会怕失败,因为人们跟你说过,逊色等于失败。
所以你当然选择了那些由怕诱发的行动,因为那是你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然而我现在告诉你这个道理:如果你选择了由爱诱发的行动,那么你的成就将不仅仅是生存,那么你的成就将不仅仅是获胜,那么你的成就将不仅仅是成功。那么你将会变成真实的你和最好的你,你将会经验到无上的光荣。”
或许,很多悲剧便不会发生。
试着情景带入,便发现这些话语如同谶言般应验了。满足母亲的期待便是她所受到的教育,于是莉迪亚选择了怕——封闭,隐藏。最终以负能量拖垮精神,让灵魂决意出走。
再代入玛丽琳——莉迪亚的母亲,错误依旧惊人的相似。“因为这就是凡人的本性,对于最为珍惜的东西,他们先是爱,然后是毁灭,然后再去爱。”
错误是这样的浅显,以至于,人世间千万人在重蹈。
上一本书的困惑在这一本书找到答案。正如开端的伏笔在结尾奉还。恰似神的手拨动生命的弦音。
追随心中的神吧,以上是神的指示的冰山一角。
追随心中的想法吧,让岁月即使负伤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