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陈欣仪‖读《书生的骨头》

“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

   ——《后汉书》

        最坚硬的物质,往往被最柔软的东西包裹。人生中最正直的骨头,无一不处于皮肤和肌肉的掩藏中,藏在柔软深处的骨头,往往在特殊的场合下坚挺,闪烁它的硬度和光芒。

作者站在第三方角度,用极其客观的口吻记叙了民国年代来自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的种种。通过人物的故事、言行举止将人物的性格鲜明展现,同时延伸画面,用极其精确有力的语言进行评论,或对比,或阐述背景,把不朽的书生的骨头书写得淋漓尽致。

“书生”给人们带来的联想常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等,穷酸、软弱、只知道说三道四成了人们对书生的基本印象,而本书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认知,书生不再是胆小怕事,百无一用,相反,它们是最为不屈,最为有力的民族之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些被称为先生的老师们,用自己的嘶吼和呐喊,竖起一面文化大旗,在战火纷飞中用血肉之躯绽放烽火芳菲,奏出一个民族的时代绝响。本书是在为书生正名,把书生的骨头写给人看,让人不自觉比照时人,比照自己,让读者或觅见知音,或肃然起敬,或面红耳赤。我认为这是本书名为“书生”的骨头,而非“文人”或其他近义名词之缘由。

论书中人物,个个一身傲骨,有血有肉,有神有魂。最敬佩的数陈寅恪。说来惭愧,读本书之前竟不曾知道陈教授其人实乃孤陋寡闻之至。这个精通十几种外语,被称作“教授之教授”、“太老师”的人物,用实际行动证明“破格录取”是个笑话。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他力争学术自由,不准弟子研究赞颂马列主义。而他的结局是在断了腿,无人医治的情况下,死在文化大革命的黑暗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刘文典,因为他与蒋介石“学霸军阀”的对骂,因为他部分时候的过度自负,因为他用发钱论来评价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说陈寅恪五百,刘文典五十,朱自清五,沈从文一毛都不发,因为他因一次补贴家用外出做客而被闻一多辞退……刘文典此人是个牛脾气,和别的书生一样,一身傲骨,但此人的行为举止总令我不自觉轻笑,我想我对刘文典的看法很是肤浅。

三言两语,道不尽书生的骨头。总而言之,希望不论你是否为类似书生,请你日后做类似书生。文革,让很多人畏惧退缩了,同时把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积累的很多精神遗弃了。对比台湾,本应于文化方面更加嫡系的大陆已残败,文革的劫难让无数瑰宝消亡,这文明的失散,哪里是官宣的“使中国倒退三十年”那样简单,它磨灭的是整个五千年啊!不管当权者是否正视这段历史,是否试图遮掩最为罪恶荒唐的部分,是否试图用官方引导来将消极影响说的最小,我们也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找回丢失的文明,在物质文明进步着的当今中国,在我们这一代隐退前,我猜测会有适合且需要文艺复兴,捡回丢失文明的一天。学术这个东西是最不应看政治脸色,又最可能使政治不满的东西。

书生不死,文化不泯。

书生既死,骨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