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聂陈昱‖读《书生的骨头》


最坚硬的物质,往往被最柔软的东西包裹。人生中最正直的骨头,无一不处于皮肤和肌肉的掩藏中,藏在柔软深处的骨头,往往在特殊的场合下坚挺,闪烁它的硬度和光芒。
翻开这本书便爱不释手,不到两天就看完了,还与身边的人疯狂安利。我喜欢这本书的什么呢?我喜欢作者串联故事的逻辑,从人身体的几个动作引出一个又一个名人大家的故事,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便是“下跪”。我一直以为下跪这个姿势过于正式所以十分难得,有时囿于一些礼仪的下跪其实并不心悦诚服。而在当代我们也难有那样的感触让我们放下自己的身段,将恭敬与诚意都摆在膝前。陈寅恪先生在颐和园的一跪却是让我心灵都跟着颤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在那个年代薪火相传的钙质。我喜欢里面那些真实鲜活的文人墨客。所谓“真实鲜活”便是不止看见他们被人歌颂的一面。每个人的道路选择都不止一条。“二云居士”刘文典放荡不羁,恃才傲物,却对自己仰慕的陈寅恪毕恭毕敬。为了生计受邀约暂时离开联大结果被闻一多解聘。谁的不是呢?谁的都不是。年代的动荡不安宁让这群本该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捧卷研究的书生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四处流浪。只有活着才能创造价值,只有按自己的意愿有骨气地活着才能创造价值之外的真正价值。我喜欢里面书生的真正精神和那些让人感动震撼的故事。梅贻琦艰难不停歇地操持着联大的上下事物,傅斯年舍弃面子为了联大的生存,远在海外的胡适也时刻关注联大的点滴,刘文典面对日军“国难临头,我以发夷声为耻”…………太多太多的锋芒与锐气从这些文人的骨头里爆发,他们用脊梁撑起了联大这个奇迹,塑造了中华一个时代的风骨,造就了一段永留的传奇。
《书生的骨头》谈论的书生,我本也想举几个现代的例子,却发现实在是难。在科技决定一个国家地位的当代,重理轻文已是中国几十年的传统。无法反驳说这样是错的,因为中国确实需要通过科技来变得更强。可是,当我们慢慢成为科技大国,却是文化的软脚虾,这是我们要的吗?我们是否又会拼命拾起文化,高举文化大旗,呼喊文化的口号。不论这些,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部分人功利,追逐成效,可是我也了解到一些坚守自己的本心,可以称之为书生的人。 唐诺,被称为世界“第一”读书人,一生只做了读书这件事,他说他这一生是失败的,他天赋不及妻子女儿,成就不及岳父老师,他是最好的读者,而不是创作者。读太多的书会影响自己思路的表达(我也赞同),博尔赫斯从撒哈拉这头捧了一堆沙放到撒哈拉另一头他改变了撒哈拉而唐诺不知道自己改变了什么。从唐诺身上过于真实地看见了当代读书人文学创作者或说书生的现状。难以取得大的成就,作品难得读者更难得,书写的灵感常常因为读书而消散。从他的访谈我基本看见了一个挣扎于读书笔记的自己。可我仍认为他是一个书生,一个在快餐时代的今天逆行的书生,一个引起了我的共鸣忍不住写下他的书生。我没有读过他的书,但是我品到了些许他的精神,这是当代书生的骨头。
书生少有,何况骨头?不敢自诩书生,只想做一个时代大浪潮中一个仍热爱阅读,喜欢写作,尊重人文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