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杜宇博||读《猎人笔记》

其实对比上世纪20~30年代的老北京与《猎人笔记》中的沙俄,不难看出二者的社会环境极其相似,例如同样根深蒂固的等级理念,人与人之间的极端不平等待遇等等。《骆驼祥子》这本书依稀记得是初二看的,很多细节情节可能都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官方书评的最后一句话却让我记忆犹新:“通过描写祥子的悲惨生活,作者影射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本书二十五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善良的农民,有受欺凌的农奴,落魄的小地主和冷酷无情的贵族地主,地主们身上穿着绫罗绸缎,农奴们则要每天穿着整洁的“制服”为的是给主人争面子。地主们衣食无忧,而农奴们则要起早贪黑为挣得面包干活。地主们的餐桌上都是山珍海味,而农奴们则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有到过节才能讨到馅饼。地主们常为一点小事打骂农奴,而农奴们只能吞声吐气……

很有意思的是,那些往往受人欣赏的品质总是支持弱者,而在对峙中占上风的一方身上的气味儿却自发地让人感到恶心反胃。且不去谈小说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从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说,也足够令人懂得导向自己的情感倾向。作者屠格涅夫有意为之如此,由猎人笔记的第三方视角观察整个庞大的社会人群:蛮横地抢占他人土地的地主;折磨庄稼人和家仆的科莫夫;设立庄园“办事处”,通过一批爪牙进行管理的女地主洛斯尼亚科娃等。

然而仅仅这样是不足以让猎人笔记如此出名,而究其深刻的一面,我更愿意说屠格涅夫,这支俄国乃至世界的神笔,在笔记中藏了另一本笔记,一本像解剖刀一样尖锐的笔记。在翻看这本书时也许匆匆一瞥只平平无奇,但若读者朋友们真正愿意投入深刻与理性,纸片便化作锋利的刀口,将用大自然美景做成的美丽幕布划得七零八落,露出里面发育畸形的胎儿。

隐蔽地揭露了地主上表面文明仁慈,实际上内心丑恶,对奴隶残暴的本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身对奴隶制、努力交易的反对,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纯朴性格的赞扬,对地主的讽刺。这把刀像埋在进献的地图里,当然也成功地刺杀了秦王,而至于荆轲的下场如何,车迟也好,宫刑也罢,已经并不重要,相比于胎儿心口还在汩汩流出的鲜血来说。

法国作家德·沃盖说:屠格涅夫的才华“正好表现于保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惊人的匀称,每个细节都停留在现实主义的领域……而整个说来却漂浮在理想的领域。”法国作家莫洛亚更干脆地称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为“诗意的现实主义”。我想,用这个词来评价《猎人笔记》的创作风格也是恰如其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