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写过一稿并且发布了,但机缘巧合——或说阴差阳错之下,我还是写了第二稿。我自己都觉得第一稿有点敷衍,尤其是在我上传后,我去阅读了各位同道中人的读书笔记,发现我还算读出了点东西的,却仍然在泛泛而论,自己都不禁羞愧。我就在第一稿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点新感想,这些新感想是我在尝试过《尤利西斯》后的有感而发。其实这也算的上是新文,因为以前的第一稿想必只有我一个读者,这也是好事。
我相信《都柏林人》是不好懂的,因为截止发布之时交上来的8篇读书笔记里,至少有3篇是朦胧的,如同书的内容一样朦胧,还有些我都敢枉然断定是尚未读完所有15篇就草草得出的感想产物。当然,这并非是批判,“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我读《猎人笔记》也是半途而废的,我也站不上什么道德制高点来指指点点。事实上,我读完后,也有一段时间觉得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因为有一些短篇小说,并没有传统短篇应该有的故事元素。但在接触过《尤利西斯》后,才发现《都柏林人》的魅力。我推荐各位将这两本书结合起来看,不仅是因为读《尤利西斯》离不开《都柏林人》,更是一种对比,没有这种对比,是很难发现这两本书的精华的。
小说的定义应该是什么,写故事?写曲折的故事?纯粹的虚构?或是又现实引发的半虚构?这些更多算是形式。百度百科里的定义是:“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反映社会生活,从这点上说,《都柏林人》是非常优秀,甚至顶尖的作品。至于故事如何,那要从故事的角度来评判了。但故事的评判标准也并非是情节是否曲折,只要完整——甚至不用完整,留个开放式结尾更是回味无穷——就足够了,具体到究竟是怎样展开叙事的,这就交给主旨与作者来决定了。《都柏林人》的叙事更像是印象派作品,着力人物白描,相对忽视情节。这种在《尤利西斯》发展到极致的写作手法,早在《都柏林人》就崭露头角了。但这种手法会不会被主流接受,真不好说。《追忆似水年华》与《尤利西斯》的“难懂”的名气绝对比内容更出众。《明日之子》第三季里,孙燕姿袒露自己对《跳舞的梵谷》的复杂情绪,直接称这张“后孙燕姿时代最成功的作品”(蘼迷猫语)为自己的“痛点”,因为这张专辑“是没有被大众看好的”,尤其是同名歌曲,偏向“实验性”与“意识流”,还偏偏受到金曲奖冷落。我一直在想,《都柏林人》的风格我是似曾相识,却偏偏想不起来,直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就是《跳舞的梵谷》。歌曲词曲都属上乘,制作却是清冷破碎的,如同镜子的碎片,折射着锋利的冷峻。
第一稿:
我怎么着都想不到,《都柏林人》竟然是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纵览全篇,也找不出一点乔伊斯的影子。在粗略经历过《尤利西斯》折磨之后,这本小说集竟是如此之亲切,举个不恰当的比方,正如听完BEYONCÉ与Lemonade后再去听I Am…Sasha Fierce与Dangerously In Love,就会觉得后两张专辑是无比动听,尽管它们的水平连前两张的零头都不及——但Beyoncé之所以是Beyoncé,就因为她再不尽人意的作品,都能够比别人高出一个档次。《都柏林人》自然比不过《尤利西斯》或是《为芬尼根守灵》,但仍然足以笑傲其他短篇小说作品。
用《米格尔街》与《都柏林人》作比较阅读再适合不过。两者都将笔墨集中于一个特定地域中的百态人生,并且都是以地方特色为骨架,或显性或隐性地将小故事串联起来。但两者的写作手法却有所不同。V·S·奈保尔仍然按照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着力描写人物、环境,突出小说情节;但乔伊斯已经开始摆脱纯粹的小说情节了,像《两个流浪者》等小说,并没有明显的故事脉络,更像是单纯的人物语言描写;除却《一位母亲》等少数,更多的篇章都像在唠家常,故事平淡如凉白开,甚至找不出起承转合。
显然,用传统小说的眼光来审视《都柏林人》是根本无法成功的,但如果用类似欣赏人物肖像的方法来审视,就可以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除去前三篇以“我”为主人公的小说,后面十二篇中,篇篇刻画了一个甚至几个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在爱情与现实间挣扎的伊芙琳,淳朴老实的玛利亚等。《都柏林人》与其说是小说集,更像是肖像集,刻画了都柏林底层人民的生活图景。品读《都柏林人》就像品茶,前三篇情绪饱满,就像滚水烫茶时的馥郁馨香;中间主体平淡而小有波澜,仿佛细细品尝时的微苦;结尾三篇极具张力,绘声绘色,犹如喉咙里残留的清香回甘。必须要全部体验过一遍,才能感知到其魅力所在。
整本书弥漫着一种凄凉隔膜的气氛。译者对此书的点评极为到位,“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联想到了Lorde的Melodrama,专辑封面就是印象主义的冷色调肖像画,抑郁的蓝色搭配颓丧的词曲编,同样散发着冷淡气息,这就是高级的冷淡——有点性冷淡的点点映像。我们不得不承认,《都柏林人》看上去明亮,骨子里却是抑郁而冷淡的。为什么?很简单,这就是生活的本色。虽然书里写的是别人的生活,却处处皆着自己的身影。《都柏林人》不会成为人尽皆知的作品,因为它平淡而真实了,而众生过着平淡而真实的生活,却又不愿像照镜子一样,窥视别人书里的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