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唐宇卓||读《书生的骨头》

“陈先生一如往常,但听课的学生们却如饮醍醐,未酒而醉,美好的时间宛如春光,一纵而逝。”

这是陈寅恪先生普通的一堂课,我读之敬慕而惊诧,惊诧的是这般魅力无穷,学识渊博的老师,我在长郡高中有幸恭听他们的讲课。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往往周六四堂课下来,我仍精神充分,周天晚上也无法忘却其在讲台上意气风发,学问滔滔的模样。所以,一个学者,某种意义上说,定是个学问纵深的书生。

书生在古时总是贫寒人家的子女,虽科举制时存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诵,然后期书生多为趋炎附势之人,“干谒诗”大多是他们为留名史册向有名吏官做出的推荐信,像“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书生,应是弄学问之人,岂能为此所扰心?自荐是好的,说明自信,但真正的书生怎会忧璞玉无人识?如此书中梁启超强烈请求曹文祥校长聘请陈寅恪教授,究其细因,他认为自己诸多著作竟不比陈先生给妹妹的寥寥数百字家信有价值。一介有真才实学的书生,很难被时代掩去光芒。

《书生的骨头》带给我难忘的震撼与冲击,记忆深刻的是每一章那些精炼的概述:

“骨头虽然坚硬,但一定得用皮肉包裹。深刻的思想精髓,必定在文字的深处。”

“站立,有时比下跪更疼痛,而下跪呢,往往比安坐更高大!”

从这些文字,看出詹谷丰虔诚的书写与激昂的心绪,书生的骨头扛得住钢铁敲打,受得了岁月冲涮。这本书猛然拉进了我与大师们的距离,刘节死咬牙关替恩师陈寅恪挨批斗,傅斯年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放胆直言,刘文典在日本军人前冷笑发言:“我以发夷声为耻!”他们既是研究传播学问的书生,又是骨头硬气的伟人。

在当代,没有侵略者入侵,没有凭文章做高官的道理,书生形形色色,难辩真伪。所以我唯一能直言不讳,敢怒敢悲的,竟是老师布置的随笔,虽然我明白她没有仔细看着,不然三四版的文字,是一句“加油”能敷衍的?但是我们青年在文字里颓悲,在生活中也必得乐观开朗。我们骨头里残留下的大师们的硬气,只有直言不讳时才展现它的纯度。前日里有位女学生因写出教育局总来视察影响学生学习的事实,倍受冷落与孤立。通过她遥想到鲁迅先生维持气节的艰辛。

书生的骨头,再一次默念这富有气魄的几个字,也许我们还能有更多的骨头:劳动者的骨头,讲师的骨头等。社会国家和人体结构相似,都需要坚硬不折的骨头,支撑起一片气节与团结。

书生是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力量,不论以怎样的身份,我们都应当在身上支撑好骨头,以便在岁月洪流中,昂首无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