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杨智焜||读《书生的骨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骨头什么时候成了坚硬的代名词?

骨头成分,不过羟基磷酸钙而已。化学性质也不怎么稳定。

怎么到了文章里头,就比那碳的四面体—金刚石还硬了?

骨头是骨头,火化即可化作白灰。稍微一扬洒,找都找不回来了。而乱世炮火之中,威逼之下,这些个书生的骨头是怎么留存下来的?

骨头可有可无,书生的骨头其实是骨气!这硬度半分不少。骨头是要被赋予力量的,不然结合处也是铰链活扣,一推就弯折。站是用骨头站的,立是以骨气立的,站只是双腿合并,上身挺直,躯干与地面垂直而已,立则是傲然而立,不顾是坐还是卧,更或是消逝。用骨头站,抵不过岁月,以骨气立。越及十年,百年,世纪。

陈寅恪,刘文典,闻一多,刘节等等,一个个名字在书里头鲜活起来,但都有着一致的特点,都有骨气,都是书生的骨头。

最令我震惊的,并不是后文那么多活着的人的坚守,而是开篇王国维的投湖自尽。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学术人格的本质精髓。

书生的骨头,坚持的不仅仅是书生自己的尊严,更多是对学术之独立的努力。胡适怒对蒋介石,为了就是学术的独立,学术不要染上过多的颜色,最好是素色,本来是什么样就该是什么样。

清贫,或许就是学术最好的背景。而困难也常磨练读书人的意志。不管是民国的七年,还是建国的十年,都是一块试金石,一个大熔炉,在不停锤炼的同时,我们看到了锤炼出来的结果。我相信,这些故事,给了我们这些书生无穷的力量。我们应当效仿前辈,传承我们书生的骨头。

我想,詹谷丰写下这本书时,也是怀着无比自豪与激动,还有一些壮烈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