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的骨头》给我展示了一幅战乱年代的人文画卷。
翻开这本不长却厚重的书,我仿佛亲历西南联大、史语所。我所见武力下不屈的高贵灵魂。 “书生”在我眼中,也已不再是平凡的字眼,它抽象成一种风骨,屹立于天地之间。 书生有独立的人格。刘文典、胡适在蒋介石面前不阿谀逢迎却会为了陈寅恪的才华而折服。让我不禁感慨,那时许多人因为金钱和权力,摒充正直与大义,让人实感痛心。书生的人格在西南联大的时光中展现得最淋漓尽致,那时日军空袭,往往是血肉横飞,又兼物价飞涨,教授们常食不裹腹,生活维艰。但他们仍坚持在学术和文化传承的一线,为的是中国新生的曙光,令人折服。 书生都有自由的思想,刘文典教授,在蒋介石的政治压迫下,仍直言不讳,胡适,亦敢于大庭广众反驳蒋介石的观点,展现了书生“不自由,毋宁死”的风范。 书生都有追求真理的渴望,傅斯年,虽然在政治上过于顽固,但对于学术,他却是一丝不苟,他在李庄成立史语所,一众人文学家挑灯夜战,在战火纷飞的大背景下,他们仍然潜心文化,钻研真理,留给了后人一笔巨大的财富。
书生——一个神圣的字眼,书生的骨头,仍世之最坚之物,平时,仅可窥其轮廓,旦皮开肉绽,便会发出铮铮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