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龙嘉羽||读《书生的骨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是千百年来薪火相传永远燃烧的骨头。

王国维先生投昆明湖自尽那日,陈寅恪先生长衫伏地,双膝弯曲,沉重的三叩首,身后的青年学生热泪盈眶,跟随他跪拜。这是一种传承,分明瞧见陈寅恪先生心中一簇热烈的焰火,从着春风,怒放在身后每一颗年轻的心中。

书生的骨头,是刘叔雅先生面对敌寇不发一言的的轻蔑,是陈寅恪先生伫立在父亲身后的沉静,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永存的传承,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不羁与淡然。

詹谷丰先生的一段描写让我毕生难忘:“ 第二天报纸刊登的新闻照片中,蒋介石、麦克阿瑟和傅斯年三人在贵宾室就座,“五院院长”等政要们垂手恭候,“三军司令”立正挺身。傅斯年坐在松软的沙发上,口衔烟斗,跷着二郎腿,吞云吐雾,潇洒自若。 ”这是骨头,是超脱,是气节。

然,西南联大的那段日子里,这群有着最高学问,代表了中国学术界最权威的先生们,茅草屋里说书声,演算同历史隔一墙,他们在饥肠辘辘里相互打趣,变卖家常,灰头土脸。他们掩在尘土中闪闪发光的一切啊,是瘦弱的皮肉之下血炼成钢的骨头。

陈寅恪先生的祖宅竹塅村,凤竹堂,是文人狷骨的传承之地。我的孤陋寡闻导致在得知陈宝箴老先生,陈三立老先生和陈寅恪先生竟是祖孙三代时,不免惊讶和感慨。家风所授,皆为人杰。这一代人的薪火相传,让我坚定这风骨永不断绝的信念。

从“一身抱负,终归散原。”到“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北方到南隅,从过去到将来,书生风骨,也将随着先辈飘扬着的长衫的一角,共三光而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