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梁肖伊||读《书生的骨头》

“人体中最正直的骨头,无一不处于皮肤和肌肉的遮蔽和掩藏中,藏在柔软深处的骨头,往往在特殊的场合下坚挺,闪烁着它的硬度和光芒。”


骨头如此,人亦如此。当我们提及书生的时候,他们的形象大概都是一袭青衫,面色白净,斯文瘦弱的。可是人们似乎有些忘却,在这样浓浓的书卷气息之下,支撑起他们的,是一根根坚硬的骨头,是永不磨灭的书生意气。


刘节,字子植,号青松。陈毅曾这样写过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在看见这个名字的一瞬间,我便想到了这句诗。事实上,刘节此人也确实应了他的名字,秉性耿直,气节长存。看他跪,看他立,看他成长为一杆青松。从1927年在王国维导师的葬礼上下跪开始,他的人格就逐渐高大起来。一直到文革时替老师站出来,他的精神都在不断磨炼中坚硬地折射出强有力的光芒。如他一样的人,还有许多:陈寅恪、刘文典、胡适、傅斯年,梁漱溟……


他们,都不过是一介书生而已。
可是他们,却生生把自己站成了风雪中的一根骨头,笔直的,坚硬的。
他们是书生,更是战士。


那是属于读书人的骄傲。
这份骄傲,一代代传承,更激励着我们,负重前行。

所以纵然我隔了半个世纪的时光来看,也因为他们而热泪盈眶。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可是,依然有人敢在这样的黑暗背景中,将锋芒直指于国家政府的领导人。再看,在旧中国文化改革的背景下,也还是有人为了恩师之情,穿上长衫,跪拜于地。我看见他们,就如同在淤泥里寻找星星。谁说书生只能以笔为戈?书生真正靠的不是笔,而是那只握笔的手。那只手,承受着无数压力和危险,背负着无上傲气与荣光,拿起笔,写出一篇又一篇凌厉的文字。他们的眼睛,看破黑暗,照亮了河山。他们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坚持,追逐着理想的光,绝不弯腰,也绝不低头。这样坚定的他们,硬气刚强得确如一根骨头,立在天地间,正气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