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肖湘儿||读《书生的骨头》

“刘节教授说,骨头虽然坚硬,但一定得用皮肉包裹。深刻的思想精髓,必定在文字的深处。”

书生一词,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读书人。而书生气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为“指某些知识分子只注重书本,脱离实际的习气。”自古以来,书生这一词在中国人眼里是不受待见的,它带着世俗、迂腐的气味,而不再是纯粹的读书人之意。恰如范进,中举后才受得众人正眼瞧见,但眼里也仅是虚荣与对名利的渴望。

但读罢此书,我对“书生”一词有了极大改观。

本书中的书生,有独立坚韧的人格,有真实鲜活的性情,有独属于自己的不羁。

从清华国学院到中山康乐园,一介书生刘节挺直了自己的铮铮铁骨。

“刘节教授眨眼之间,新旧两个时代的交替就像时光从沙漏中间穿过,然后又聚集在他的掌上。”一身硬骨的他将陈寅恪先生撰写的王国维纪念碑文从纪念碑移到了黑板上,以告来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58年刘节敢于在批判台上将政治运动比喻为清代的文字狱,可称为神州学界第一人!公开为陈寅恪鸣不平,当之无愧第一人!

引火上身?

不!

这绝对不是刘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的兵法,这只是一个骨头如铁的读书人的真实性情。

1967年刘节代替陈寅恪接受批斗,他用站立的姿势接受拳脚之痛,宁肯打倒也不跪下,一介文弱书生,凭铮铮铁骨支撑他的脊梁。

尽管已无丝毫气力,已鼻青脸肿,但他仍站立着,站成了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