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刘一洋||读《文明的溪流》

什么是存在?

存在可以是史前三叶虫在软泥上的扭动,可以是尼安德特人在壁画上奔跑跳跃的身影,可以是瓷器上残留的一粒稻,可以是竹青上印下的隶书楷字,但是,对于我们,存在是什么?

我们终将随流水而逝。那么,我们,怎么证明我们存在?我们只是普通人罢了,我们终将会埋没在尘埃里,我们也终会化为尘埃。

普世的观点是:为社会多做点贡献。诚然,奉献值得被铭记,但当那你爱的人与从你受益的人不在了,还会有谁记得你呢?如果中华民族不在了,谁会记得岳飞、文天样、范仲淹?玛雅文明消亡了,作为独立的个人都不复存在了。那个时候,你就可以说你已真正死亡,或是与其它形而外之物融为一体。

科幻的到来第一次触动了这个观点。

克隆:你将一点一点地失去存在感。

在大部分科幻情节设定中,克隆人往往执行被克隆人的使命,那就意味着原来的人的职业感、生活感的降低,也便是存在感的降低,当你的使命,任务,责任相继而去,你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更无论个人的存在感为什么呢?这便关系到我们为何存在。

我们因何而存在?或许你会有一大概的答案,但溯其本源,回到内心最深最根本最原始处,拷问你自己–你一片空白。你有没有想过:存在的本源是什么。存在的本源,也就是不存在的本源。存在与不存在是一对相生的概念。

不存在的本源是虚无。

存在没有本源,存在就是存在,它的本源是它自己,也是虚无,也什么都不是。

想象一下:现在的你,正盯着银屏止这行字,组成你的原子与分子却来自130多亿年前,这样的你是独一无二的,或者也可说是与其他粒子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宏观上,如果有一个人,与你长相无二,习惯相同性格相同甚至记忆都与你一致,那你的存在,与他的存在,哪一个才算原来的你的存在呢?如果你较原来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被克隆的你仍与原来的你一样,那么,谁是你呢?或者说:你,会是谁,又将会是谁?

这段疑问甚至可追溯到忒修斯之船的哲理困境,人类自从诞生之初就开始探索存在的问题,正如访求生与死、爱与恨一样,千年未定。人们在困顿里爬上爬下,绕来绕去,总无法盖棺定论。从字宙学角度来看,世界存在吗?世界起源在虚无里。”虚”“无“即不存在。

那么,现在,深吸一口气,闭上双眼。想想你,与荟荟众生,有什么差别,别脱口而出,慢点,想想,大多数人都一样,我们都是平庸的大多数,不对吗?

所以,在无数回旋的漩涡中, 无数交织的溪流里,无数闪烁的星海下,我们无知无觉地不知是不是存在,听起来多可悲啊。我们生活着,庸碌而短暂,且将被遗忘。

我从来便不是存在感高的人,于是感到被遗忘之感尤深,甚至是–被我自己,一想到这里,我便悲哀地难以自禁。

还是乐观点结尾吧:

我们看着这世界,这就证明我们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