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了又改,改了又删,这篇读书笔记着实让我头疼。终于决定了,就说说我的真实想法,尽管这些想法好像和书里的内容没什么关系。大抵不过一篇读书笔记,倒还没必要胡编滥造来应付老师。
从小时候起,我就不大喜欢看外国书,原因无他,实在是译本看不下去。国家不同,文化差异巨大,翻出来的东西真是“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篇文章能选入教科书自然是翻译的好的)。
不说别的,就是与我们文化相似度极高的日本文学作品,翻译过来要么少了一种内在神韵,要么就是完全不符中文习惯的玩意儿。前不久看《雪国》,查了点资料,看到些什么“物哀”,什么“幽玄”,还有什么“侘寂”,我整个人都懵了。而西方文化与我们的差距更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至今为止,除了教科书上几篇翻译得极佳的短文、一本《福尔摩斯探案》我反复看过,其它外国文学作品我基本上是看一遍就束之高阁,再不过问。
而这一本《傲慢与偏见》,就我现在看来,我是不会再看第二遍了。原著本就是因为语言朴实,一反此前英国浮夸之风而成名的作品,又因为翻译限制了译者文采的发挥,当真让人想打哈欠。
当然,这其中也说不定有个人喜好、审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前面说了一大堆废话,可能你会忍不住怼我一句: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别急躁嘛,我虽然不会下蛋,但绝对比任何一只母鸡懂得辨别蛋的好坏。现在,我想要谈一谈我认为一部好的译著是啥样。
首先,“信达雅”三字肯定是要做到的。文句通顺,表意清晰,语言优雅,这是基础要求。其次,要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像什么英语的定语从句、被动句,直译肯定不会有语法错误,文字雅致也不是很难,但我们读着就是有种难以忍受的别扭。再者,实际上,我认为有一些他国文化完全可以用本土文化代替。成语、寓言、诗句、谚语,只要用得恰当,看着舒服,就应该用。
感觉我写的这篇读后感好像比本书译著还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