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曾婧||读《红楼梦》

浑水里摸鱼,先不谈索隐派和考证派的恩怨轰轰烈烈,胡适与蔡元培的纠缠一环扣一环。众所周知,《红楼》以“梦”开篇,借“梦”作结,其中穿插宝玉悟禅机,黛玉葬花,情悟梨香院等与佛教文化及佛教出世思想有密切关联的情节,声气相通,羽翼连结,全书通过贾府兴衰,表现人生若梦,万物皆空,世事无常的哲思,与佛家思想配合得天衣无缝,惊艳了世人。以佛教的角度看此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侯因果报应串全文,二侯轮回转世叙情节,三侯缘起色空言事理。

《慈恩传》有定义:今生种什么因,来世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因果报应,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均由形形色色的因果关系穿插,故人的任何思想和行为,都无一不被其影响而导致相应的后果。《红楼梦》以强烈的因果报应观作为主线,掺杂了明清时期的人文思想和家族之间的爱恨纠缠。府园一梦,夜夜唱尽金陵十二曲。作者一边暗示出生命的虚幻无常与命运前定的因果观念一边引了“因果报应了”讥讽当时朝前庭后虚伪作派的奸佞小人劝诫世人向上向善。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因果报应观来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之道,在潜意识里规范自己。这种早已存于大众内心的道德伦理观念能被作者灵活运用在这般旷世之作里,对其思想高度、思想深度和思想广度有很大帮助,从另一种意义上论,也扩大了人们的接受范围。

我们再来说说曹雪芹这位神仙是怎样以“轮回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的。在佛教教义中,轮回转世是指一个人在死亡后,其性格特点或灵魂投化另一个身体里重生,并且生生世世、生生死死轮回不断。佛教的“转世”观念在《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上尤其明显,一个是通灵宝玉,一个是绛珠仙草,开篇一段神话叙述介绍转世背景,给作品披上了一层极具奇幻而浪漫色彩的的面纱。在第一回中,通过甄士隐的梦中所闻,读者了解到发生在宝玉和黛玉之间的那段童话般的前世情缘。在文本叙事的层面上,正是由于绛珠仙子和赤霞宫神瑛侍者在灵界祗树有缘,卿卿艳艳,宝玉和黛玉的尘世劫难成为了命中注定。好一个前世今生,逗得来人心生慨叹百感交集,只说来“一把辛酸泪”!

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称为“色”,这些物质均属因缘而生,其本质是空。故色即是空。意谓色发本身即是空幻不实,无根无形。我曾看到一段绝妙的评论:“佛教弃情、灭情、绝情,而曹雪芹却要人们生情、谈情、传情。”《红楼梦》写尽世间情:亲亲闺女、友情、爱情、矫情、滥情、艳情……他无情不表,无情不述林林总总下来,万般情意皆归了空!荣宁二府昔日热闹非凡人人欢喜,算到头仍饶不了灰飞烟灭门可罗雀的惨淡命运;宝黛爱情情意绵绵,却造化弄人落了个生离死别阴阳两隔;贾府四千金命运多舛,惨死宫中的惨死宫中、被害致死的被害致死、远嫁离乡的远嫁离乡、削发为尼的削发为尼,多情浪漫各有特点的四姐妹,最终也以戚伤痛苦各有特点的方式死去咯。我单说某位路过的跛足道人吟哼出来的一曲《好了歌》,您且听那句“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说是跛足道人,实则是作者自己呀!他对现实何其愤懑与无奈,有谁知?有谁知!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说人生如梦,说物极必反,他用“色空”观念否定了世俗社会追求的一切东西,他毫不留情面地指出消沉的一面,但又提出了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这种思考始终贯穿小说。而贾宝玉“色空”的生命轮回历程,杂揉着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反映了曹雪芹思想的复杂性。《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到底还是传统文化的悲剧。

《红楼梦》这镜中花兼水中月卓然超越于门类各派的小说之上,甚至引发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进行研讨,扑朔迷离的幻相之下掩藏着的作者对时代的深思与悲悯。红缘与佛缘,深深浅浅,交织缠绕,形成其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留芳古今中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