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杨智焜||读《红楼梦》

红楼读诗:诗中自有乾坤

我觉得红楼梦被称为古今中外第一奇书,不单单是因为它的思想内涵或是情节,也有很大一部分的诗词散曲的影响在其中,增加了它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说来也对,古典文学中怎么能少了诗呢?

我觉得格外精炼的,就是这个红楼梦十二曲,除此之外,还有题帕三绝,葬花词等,但要我说啊,为何这红楼梦十二曲格外特别呢?就是因为如果将红楼梦缩写,那无外乎就是这十二曲了,连将石头记改名为红楼梦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十二曲的名字。

要说石头记这个名字是从宝玉的角度来取的,那红楼梦这个名字就是从整本书所有角色,尤其是那几位女子的角度来取的。红楼理解为雕梁画栋的房舍,引申至这些女子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像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而“梦”这一个字就格外有意思,石头记的“记”字,是切实的记录叙事,实际存在的描绘,所以说是从宝玉的角度来写的,而“梦”这一个字,给人以虚无缥缈,浮华一显,昙花一现的感觉,这便就是那些女子最深刻的感觉了,对她们来说这么多的荣华富贵,顷刻间不见,也就像南柯一梦了。所以说,红楼梦这个名字是从其他人物角度来写的,取的就是这梦一场的韵味。

其实在写标题时,我是有纠结的,到底是读诗呢,还是感命运呢?但我又发现,这诗中藏的不也就是命运吗?两者区别不大。

由此我便挑几首来解读看看,从中来解读命运。

这第一首便是开头这首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自曲子开始就问这一问题,就是把注意力引到宝玉黛玉两人身上。“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这一句话中,我觉得“只为”“奈何天”这两词颇有奥妙,他们俩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所以这个“只为”有所开脱的意味,意思是这不是他们的错。而用奈何两字修饰天,也是在暗指时代背景是奈何天。奈何天,我把它解读为是一种谁都感到无奈的意思,由此二字便可明晰这篇小说的主旨了,接着后面一句试遣愚衷,这个“试”字还是无奈的味道,而这个“愚”字是一种隐隐的自嘲,我理解为呀——我又能怎么样呢,我只不过是蠢蠢的念头罢了。就这一曲便颇有意味。

这第二首终身误

这首曲子的行文主角是宝玉,整体也是宝玉的心理描写,连带着隐喻。照我说这首曲子还有何特别之处,就在这个名字,终身误,什么误的终生,为什么误了终身?这都令人遐想,由此这个“良缘前盟”也就颇有深意了,而倒数第二句,“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人间是美,而不足的又是何呢?再联想宝玉出家后,薛宝钗并没有跟着他而去,反而坚守荣府少奶奶的位置,可见她爱的不是宝玉,而是他身旁的那个位子。而我们又不能说薛宝钗不好,她的品行什么什么的都很不错,就是错在她也还只是封建社会中的受害者,入迷者。

除却这两首主要的曲子,中间的我一概不提了,而最后这首飞鸟各投林,也是非同小可。

就这一个曲子,把大部分人物的命运都概括了。尤其是最后一句读来,令人感触颇深,“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尝又不是这样呢?一语破的,不仅道破了红楼梦的故事,十二钗的结局,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也还道破了这人世间的规律。

这十二曲读下来,我尤其挑了这三首来解读。我从这诗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曹雪芹曹先生的用心良苦,红楼的引人入胜,也还有除却反封建的主旨外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总结。照我说,红楼成为经典,不可能只是因为它反封建的主旨,因为反封建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反封建背后那放之四海而皆准,深刻而又简明,还韵味无穷的人生思考,才是它流传到如今的真正原因之一。

书中的情节自然的开始,自然的发展,自然的高潮,自然的结束,没有过多的巧合,一路看过来也是行云流水,毫不拖沓也毫不让人奇怪。与其说是小说,倒还不如说这是真真实实地发生的事来得更合理,可事实上是它就是虚构的,这种真实的无可附加的感觉便是红楼另一吸引我的地方,读来也好像让人同书中角色一样,经历了贾府的这么多年的变迁,像是又活了一回,再走了一遭。

就是因为所有人物的性格都是确定了的,所以情节也是非常自然的。他们的结局早就一开始就注定好了,这便是命运,这也就是无常,是确定的,然而也是不定,时刻变化的,确定的是结局,不定的是,如何经历过程达到这个结局,这也是天意,或者说是所谓的天命,你的努力不努力作为或不作为,都在上天计算的一环中,而你所必然达到的结局,就藏在了上天给你安排的性格中,这也就是,所谓的冥冥中自有注定了。

十二曲读罢,也是将红楼读完了,这一句一句还萦绕在我的耳边,就这简单十二曲,还非常的不简单,已经勘破天机了。

真不愧奇哉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