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黄思雨||读《文明的溪流》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文明的溪流》

其实这本书我是不怎么感冒的,也许是因为它像极了历史书吧。
我是不太喜欢历史书的,因为它总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
这些笼统又模糊的文字在白纸上铺开,我的脑海里却怎么也铺不开那一幅早已远去的画卷。我想象着战火纷飞遗留下断壁残垣,可我甚至可以说我的脑海连一点火星都没冒出来。我想象着哥伦布在汹涌大海上航行,可我的脑海里却连一捧浪花都还没澎湃起来。做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的话,看这本书时,就像是站在高山上俯看历史的溪流,可却只能看到个模糊不清的轮廓:在这转弯,在那儿分支,然后直流……可以说,嗯……这是一种比较难受的体验,因为我只能凭着我的想象去填充细节,但这种想象往往会导致脑海里画面的失真,整个画面就变得极不协调。

在文明的淙淙溪流下,也许真的正流淌着污浊了的血液。
科技的飞速发展,描绘出浩瀚的宇宙空间,勾勒出精细的细胞结构,它穿梭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节奏与习惯。于是一个一个光亮的屏幕成了无数人民的无际世界,成了他们广阔蓝天——他们心甘情愿地低下了他们的被称作地球上唯一具有智慧的大脑,向自己的发明物俯首称臣。虚拟的世界被他们视作真实的生活,“醉中忘却来时路,反认他乡是故乡。”在飞速滑动的小白屏幕上落得个醉生梦死,原地打转的生活滋味。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人类是病得很深的动物。”
不要说在战火频仍的年代,人们的心灵滴血,饱受创伤,即使是太平年间,也难以说摆脱了精神上的困境。于今,有多少人踏上了追逐名利财富的不归路,被物质所奴役,忘记自己的生活本色和人生底色,在欲壑难填的煎熬下惶恐度日,在患得患失的焦虑下惴惴不安。我一直在想:科技,这样一个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东西。究竟将引导我们去往哪里?是让每个人更好的生活吗?可我为什么总觉得它在让每个人的生活格式化统一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