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黄琳雅||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这是条纯粹的灵魂。若是上帝瞧见了他,一定会如此断言。
可上帝却不曾注意到他,偏爱也从未降临在他身旁。他曾是画廊商业最得意的门牌,或许这样的起点闪亮而耀眼,然而他依旧放弃了安稳的生活,只因不愿屈服于那些愚蠢的买家和拙劣的画品。难道正直的品质不该保留吗?他常是这么质疑着。于是,他脱离了在古比尔那种狭隘又庸俗的经商生活,改而从事慈善事业。
他确实是个慈悲的人,总想救济一切。在收学费时,他踏着朝阳而来,在每个穷苦家庭里静静倾听着他们所诉说的故事,或沉默无语,或热泪盈眶,再披着黄昏的余晖独自走回学校。在“黑埃及”当牧师时,他竟能把耶稣基督带给这些满脸煤灰,冻得发抖的人们,用将来能进入天国是允诺温暖他们的心。而在下井后含泪目睹了矿工们赖以生存的工作是如何的艰辛,他更是毅然租下最破的棚屋,成为矿工们中间的一个,与他们共渡难关。感谢他的教义,更感谢他的奔波照顾,让矿工们艰难熬过了寒冬。他曾责怪过上帝,责怪怎么能有意制造如此环境,驱使一个民族世代受苦受难,从而不发一点儿慈悲呢?可那次矿井事故后,他终于明白,上帝都是人们安慰自己的谎话,他不会救赎任何人。他不再是牧师了,他深感上帝救不了这儿的任何人,他为之而痛苦,为矿工,也为自己。于是就这样渴望救赎着,他拿起了画笔,去描绘工作的矿工。这或许是他认为的救赎的另一种方式吧。在画中,寄托自己无限怜悯与悲哀⋯⋯他终离开了马卡塞。可他的慈悲依然未曾消失,在海牙,他怜悯妓女克里斯汀,就以同居的方式企图救赎她,然而却唤醒了她慵懒的本性。这迫使他再次离开,去到可以画画的祥和之地。
他是位痴狂的艺术家。他从提笔作画那刻起就不曾放弃过画画。他曾满腔热情地期待过能靠画画谋生,于是他发疯一般不停地练,不停地学,即使那些行家们也在不停地否定他,即使至死他也没卖出去过一张画,他仍旧热爱着,痴迷着。这是胜于生命的大事。他这样认为,以致于他那对画画的崇敬已经高到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他痛恨那些空虚的大脑,不屑那些一心赚钱的想法,他认为这都是在糟蹋艺术。而这样一位艺术家,也在艰难地坚持着自己。是的,他没有经济来源,一直都在受弟弟提奥的接济——每月一百五十法郎。无比感谢这样一位时刻深爱着哥哥的人,让梵高先生的艺术生涯得以延续下去。
他曾说过自己心中燃着团火焰。尽管他自己不知道这团火能够烧得多旺,烧的多久,但是他心中明白,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与热爱所在,而他的热爱,便是艺术。
如果要说梵高对生活的渴望,可以说在于他对创造的热忱。他是一个孤独的求索者,生活在自己稠密的思想与想象之中,对真实的渴望,消耗了他的生命,却在天空中用烈火留下了他的盛名。

【读书周记】黄琳雅||读《与神对话》

千百年来,神都是崇高而不可亵渎的存在,他们如白月光般不可攀。然而《与神对话》中的神似乎十分人性化,他牵引着笔尖,用文字不厌其烦地解答人的疑惑,再给予人无数的真相与爱。
暂不追究与神对话的真实性,单是书中的真理便足以令人信服。我在书中很喜欢神提出的“相对”观点,他说一切事物都需要相对的比较,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善恶的共生:最初的善并不能称之为善,因为他单一存在着,或者说,世界只有善,为了明晰出善的本质,神便发展出了恶来与之相对,成为世界的两级,不曾分割。“唯有通过你们称为恶的事,你们才能认识到善。”
以此看来,神只是依照“相对”的规律让世人明白善,即使神待二者别无二致。是的,神总是平等的包容一切。在这相对的世界里,我们必经苦难,或许从中获利,或许早已逃脱,终有对于苦难的厌恶。可神并不如此,他说一切都是你们自己所创造的,是你们灵魂的选择。当然,你们也可以选择去消除痛苦。这都源于自己的选择。听着神乎其乎,可在生活中却也有所体现。一切经历的事都是自己的选择,你是自己的裁决者。当不可违的事降临,大可不必慌张,因为你可以从容地去选择解决的方法。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更何况,遇事先别称其为苦难或欢乐,除非你已确定或见证它的用途。
更让人受用的是,神总说经验是人来到世间的目的。无论是古往今来的价值观,亦或是捧为神作的语录,都是别人的经验,不应该一味接受。这似乎与上世纪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出一辙。只有亲身经历的,才是你该信服的。这也就让人们随时保持着颗怀疑求真的心,在斑斓却混沌的涌流里依然有自己珍贵的想法。
神就是心中的信仰。当你孤独而百思不得时,不妨去相信神已经予以答案。然后再睁开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去找寻那已给出的答案。
神永远与你同在。

【读书周记】蔡璇晔‖读《人人皆可为国王》

这是一本我翻开目录便喜欢上了的书。

大概是我爱读各种历史书的缘故,其中散文多是写历史人物的散文,我便提起了兴趣。

        首先是二死其生的忠臣彭德怀大元帅,他曾指挥百团大战,曾领导解放战争,只是这位战神却在文革时期被一群红卫兵玩弄于鼓掌之间,让人不禁唏嘘。而生性倔强l的他又不懂得屈服。他在庐山会议上曾对毛泽东说;我一不会反党,二不会自杀。”可这位早已白发花花的大功臣,最终还是死在了文革的冤狱之中。都说”文死谏,武死战”,习武的彭德怀逃过了大多数武将的命运,却终败在了一封谏书下。性格决定命运,这或许是他的”宿命”吧。

        再就是大有大无的周恩来总理。若说中国近代史上那些伟人。我最喜欢周总理,无关乎他英俊的面庞,为他对发妻的钟情,为他为人民的鞠躬尽瘁。总理治六大无为”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

         死不留灰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人了。灰入大地,可以肥田,总理的遗愿竟仍在为社会考虑。这位大英雄终将自己献与世界。为社稷而生,为人民而死。

         二为生而无后,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周总理与妻子相爱半生,却未留下一子半女。一胎死于腹中,二胎出生后便夭折,但中国亿万人民皆是他的子女。如此说来,他倒是一位最伟大的父亲。

        三为官而不显,权为是味毒药,这味毒药却从未在总理身上发挥任何作用,张居正有才谋,有权力,却不谋私;海瑞两袖清风,权却不大。权倾天下而两袖清风,迄今为止,我只知周总理一人而已。

         四为党而不私,结党营私是中国古代常见戏码,而周总理却有条”家规”:任何家人不得参与政事”,即便是妻子邓颖超,在总理议事时一定要回避。

        五为劳而无怨,总理一生为中华之崛起,外交史上一次次光鲜亮丽,为人民一次次地操劳。

六为去不留言,人人皆以为总理死之前应有很多话说,却不想交到叶剑英元帅手中的只是一叠白纸,该说的都已说完。

        我想到了”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格言。周总理的一生,大概是对这句格言最好的诠释。

     还要说说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陌生的名字一一瞿秋白。他死在建国之前,被国民党所杀,但换句话说,他亦是被“左”倾路线所杀,他不是战士,不会打仗,却相信文人躯体内亦是含有文化价值的,应去书斋中实现这个价值,他生前与鲁迅交好,死后鲁迅帮他编文集,他是文人,为革命献身的文人,灵魂的不屈,也便造就了历史的他。

        读历史人物,带入背景倒还真读出了当时的紧迫感与沉重感。梁衡先生的文章没有太多华丽词藻堆积,却别有一份厚重与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