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蔡璇晔‖读《人类的故事》

说实话,我并不太喜欢读这类书籍,只觉着读起来枯燥。我又不得不佩服作者,旁人读都读不大懂的书籍,他还需要创作出来。这不光是才能,还有兴趣和耐心。

在这本书被创作出来之前,仍有无数的史料记载各段历史,只是若说详尽,便是第一本。作者房龙先生给予了读者一双看遍星河的眼睛,来细数着人类历史的群星闪耀。

先是被带入原始地球,这个燃烧着的大火球,在表面被烧光后,在太阳破空而出的时候,第一个包含生命的细胞漂浮在茫茫海水之中,生命就此但是。此后不论是两栖动物,还是爬行动物,亦或是哺乳动物,都是逐层进化的。
人类诞生后,文明自然也随之诞生。

就好像又回到了两河流域。河水向世人表示着这儿曾有一轮新月,也曾有过一段文明历史。再来到尼罗河畔,看着尼罗河的潮涨潮落,每一次涨落便又是一番丰收。伴随着沙漠中的足迹,访问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感受着埃及古文化古宗教的韵味。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古希腊也是整个欧洲的文明发源之地——爱琴海。大海文明充分展现着它与大河文明的不同,民主政治在这儿起源,欧洲文明亦在这里发扬。爱琴海孕育着人类文明。
再回到罗马。站在威尼斯广场,与现在的繁华大相径庭的,那时的战争突然而又猛烈。闭上双眼,似乎还感受到了当年的腥风血雨,金戈铁马。移步斗兽场,可怜那时奴隶的卑贱而没有人权。
我们时常会听历史老师说,有了城市,才会有文明。如果没有城市的存在,仅六百年来的进步是完全不可能的。在讲到中世纪城市形成的故事时,房龙忍不住把那些迂腐的家伙揪出来,进行驳斥。这位历史学家并没有展开宏篇大论,而是抓住了”味道”这个非常直观的感觉,让我们想起亚瑟王时代的圣杯骑士和古代的法国皇帝,跟着他们的鼻子一路闻来。
人类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个问题时常会引起争论。自是进步了的,却也未曾进步。当无数地主剥削时,我想,这个时代在倒退,倒不如躲在山洞中不出来,群居生活倒还人人平等些。
房龙表面在描述着一个个光鲜亮丽的人类的故事,实则也描写着旧时期人心黑暗的一面。

正如房龙所说:历史其实就是一座非凡的经验之塔,是时间在流逝的岁月当中建造起来的。要登上这古老的塔,并从一览无余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经验,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儿没有电梯,也没有捷径,只有意志力坚强且虚心好学的年轻人才可以攀爬到塔顶。
人文历史发展还需探索,五千年文明不会完全被解开,还需留些敬与后人来研究,探索。

【读书周记】曾伊乐‖读《与神对话》

000说实话,这套书我没什么感觉。我不太喜欢这种对话式的书,也不能说是不喜欢对话式,就是很多时候我读它,我并不能完全分清楚哪句话来自意识中的神,哪句话来自作者。更何况我对哲学,还真是一点也不感冒。

000某天中午和付梓垚进行了一番简短的对话,最后她推门走出寝室的时候冲我回眸一笑:“我知道这本书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可我不想被它教导我该如何去活。”我觉得她那时美呆了。

000可能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叛逆少女来说,被教导去看一本“肯定会对你人生有益”的书是一件乏味而充满教条主义的事。我不想去寻找书中那些被许多人奉为真理的话,谁在乎真理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有的是伟人哲学家在乎,可我并不在乎,就活成个自己世界里的人,未尝不可?

 

000不可的。

000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按照我们的生存法则在运行,这是一件无可奈何而充满魅力的事。就如同书中写到“如果你想要生活有保证,那么你要的就不是生活。你要的是依照已经定稿的剧本进行的彩排”,那么我们看这些书从中汲取到知识,算不算我们对自己生活剧本的润色呢?

000也许也会是我们面对剧本以外真正生活时的武器。

 

000刚看这本书我真真实实是看不下去的。没几句话是我能看懂的,最让我感动并想坚持下去看它的理由是它前言第二段的第二句话“然后这本书遇到了我。”一个作者说他的书遇见了他,所以这本书诞生了。这是我理想中最完美的文学模样。文字生长于我的笔,我是媒介,赋予文字灵魂的是她自己,我只是文学忠实的信徒。就如同作者,他是神与真理最虔诚的信徒。

=&2=&

【读书周记】刘荪蕊||读《人人皆可为国王》

《人人皆可为国王》
“乱世中的美神”

“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人生光影无止息变化,黑暗之后就是光明,身处黑暗也要仰望天堂。人事全非,花开花落皆有意。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提起李清照,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这一句,美得如锦绣云烟中一枝梨花,干净简明。对于这样一位风云于尘世而又脱于尘世的绝代女词人,我一直是想了解而又怯于细读,翻开这本《人人皆可为国王》,第一眼便是“乱世中的美神”,不长的篇幅,却足以让我浅浅一读这位“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文学家”空前绝后的人生轨迹。

如评价所说,作者梁衡在文中体现了十足的大性情、大手笔、格局很大,可以从人物的完整经历入手,视野很大,可以从人物的各个层面分析,聚集在这篇散文中的乐与愁、爱情与才情、家国与独行,较丰富地展现了众多传奇中的一个,足作为书中伟大人物中的一位代表。

前半生的欢,在于李清照的娟秀容颜、官宦家庭、文化浸透及美好爱情所带来的外在与内里的享受。“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首《点绛唇》,将轻荡秋千嗅青梅的的无邪少女形象勾勒得羞涩难耐,温情脉脉;一篇与元结所作《大唐中兴颂》相和的诗用大气的场面描写和开放的历史眼光体现出女子的豪放与爽朗。“少女拥有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步入爱河的李清照,也谱写了一段爱情佳话。丈夫赵明诚风度翩翩,二人又是文学知己,如此的门当户对又情投意合,当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的甜蜜娇嗔,或是《一剪梅》中的“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醉花阴 重阳》中的“人比黄花瘦”,都将彻骨的爱之深、痴痴的情之切一一表露。“这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后半生的悲,依作者分析,由三部分组成:对幸福的爱情、国家的前途、自身价值的追寻。丈夫的临阵脱逃,后又去世,接着再婚又离婚,她没有畏惧于封建社会人们的指指点点,而是坚持着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同时面对流离失所与知音难觅的痛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再读《声声慢》,已不再只被韵脚叠词所吸引。文章虽未完完全全地对人物抽丝剥茧,但已使我拥有了深入了解的欲望,便已足够。

“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