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黄思雨||读《文明的溪流》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文明的溪流》

其实这本书我是不怎么感冒的,也许是因为它像极了历史书吧。
我是不太喜欢历史书的,因为它总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
>>   阅读全文

【读书周记】曾伊乐‖读《东京奇谭集》

初读村上是在很久很久的之前,《挪威的森林》。没有什么小学班主任推荐给我看,我自己摸索着看的,在那个年龄,看不懂的书就立马丢到一边不看了。后来再翻开已是落了一层灰的森林,读着心上也是落了灰的。

至于日本文学,说喜欢也不是喜欢到非说上爱,说不喜欢却也不抵触什么,硬扯上国恨家仇什么的太上纲上线,我只相信文学无国界(但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东野圭吾很多人喜欢,我不喜欢;但是村上春树我还是很喜欢的。

 

“众所周知,村上小说的篇名大多声东击西,避实就虚,而这篇短篇集却表里如一,果然是发生在东京的奇谭。”一看名字我就知道这本书会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就代表我可以用零碎时间去读它,用零碎时间去读它就代表我会遗落一些东西。所以在零碎时间读完后我又反复地琢磨了两遍。才算是差不多搞清楚:“喔,原来奇在这里。”

=&1=&

【读书周记】孟迪昊‖读《当代英雄》

“你听说过莱蒙托夫吗?”

“莱蒙什么?”

“莱蒙托夫。”

俄国文学界有契诃夫戏谑的微笑,托尔斯泰热烈而深邃的目光,有果戈里的忧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偏激,普希金的浪漫。在这片亚欧大陆最广大的土地上,还有一个年轻人,如流星一闪,昙花一现。因此,首先我们要记下这个名字——“莱蒙托夫”。

我很吃惊,写下《当代英雄》的竟是一个年轻人,一个让托尔斯泰自觉多余的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贝多芬曾说:“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本书中的老上尉马克西姆似乎确实满足了这些要求,然而他显然不是作者想说的英雄。那么只好多留意一下本书的主角,有着婴儿的天真和狐狸的狡黠的毕巧林了。

我并不喜欢毕巧林,如果像传言所谓的毕巧林和作者在性格上很像,那么我也不喜欢莱蒙托夫。

毕巧林其人,似乎是一个情场好手,他让贝拉、薇拉、梅丽小姐一众女人倾心神痴,尔后又随心抛弃,草草收了。或许爱情于他的的确确只是暴风雨中脚边的小水坑罢。

贵族的身份和青年的风流让毕巧林几乎可以拥有一切渴求之物,于是他反觉空虚,用闲得无处发挥的才智做出种种无聊甚至可恶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加深了其内心的空洞与绝望。

是的,绝望,空洞的绝望。过人的才智让毕巧林发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没有任何价值。于是,为了证明,或者说使自己相信自己的存在有意义,他便以伤害他人作为论据。可悲而可笑,他无疑是俄国历史上的“堂吉诃德”。

毕巧林,是俄国的当代英雄,绝望的英雄。同时,他更是一个惨然时代的苍白空洞。

毕巧林,已逝。莱蒙托夫,亦已死。一个时代的空洞,还空着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