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彭薇潼:《活着》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这本书大概是在初二的寒假,翻开前对作者没有任何了解,读完后也不确定是否真的懂了,只觉得心里莫名堵得慌。印象里余华的作品总是这样,阅读时情节如过眼云烟淡淡飘过,合了书却总是有种压抑感,尽管他并没有刻意渲染过情绪。书里的文字也一如既往的朴实,似乡间老农的悠悠诉说,字里行间那股绝望却能久久缠在周身,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和《在细雨中呼喊》一样,这个故事也是建立在回忆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是,作者没有再作尖锐的讽刺,只是用平实的语气记录了一个人和他变幻莫测的命运,故事里少了一些麻木,也多了几分生命的温情。

 

作为一名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闲人”,“我”遇见了老农福贵,听他在树荫里讲述了自己一生的故事。福贵原是地主少爷,年轻时游手好闲把家产挥霍干净了,输光了田地的他只好买房抵债。全家搬至茅屋的当天父亲去世,他被征兵后历经险难回到家中,却发现母亲早已病逝,女儿凤霞也成了聋哑人。接着,像是一个巨大的诅咒,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就连最后唯一的外孙都一一死去,只剩孤零零的一人,一牛。

《活着》的残忍或许就在于,它一次次给我们希望,却又一次次被现实的不幸击得粉碎。当儿子有庆长跑拿第一的时候,当凤霞出嫁了怀孕了的时候,当二喜作为女婿尽孝,作为父亲尽责的时候,当七岁的外孙苦根懂事帮忙的时候,我们总会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然而命运弄人,死亡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候袭来,带给所有人无奈的绝望。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读到这话时心里像被刺了一针,隐隐作痛。抽血过多致死,看起来如此荒唐,却又那样真实。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却为何对生命如此麻木冷漠?就连有庆心跳停止的时候竟也只是责备一句“胡闹”,转身便跑去抢救县长夫人。无论这是夸张的讽刺还是真实的影射,总归是让人痛心不已。几年后,同样产后大出血的凤霞却远没有县长的女人那么幸运,只能在无法言说的痛苦中抱憾离世。

亲手埋葬了六个人的福贵也老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淡淡地笑。而他讲述的时候已没有太多悲伤,只有被岁月打磨过的满足。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大概是这世上最痛苦的事了吧,但他不介意说出自己那看起来悲惨的经历,反而乐意在回忆中一遍遍地温习,仿佛这样就可以重新过这一生。走过了这过山车般的命运,他晚年的心态已颇有道家的风范,超脱旷达,在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上守着他的一辈子,还有一只同名的老牛。

 

想到一个故事。一位多愁善感的王子看到人间疾苦时总惊惧地说:“天哪,太惨了!这种事儿要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可受不了。”

不久敌国来犯,国王和王后被杀,他也被驱逐,流落他乡成了乞丐,历尽磨难。

我在路边遇见了他,听了他的遭遇,惊惧地感叹:“天啊,太悲惨了。这事儿若是降临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我宁可去死!”

他却温和地笑笑,“别这么说。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得受着。”

因为至少我们还有生命,哪怕其中重要的东西全部远离,也要为了自己而活着。

无论多么伤心绝望的往事,走到时光的最后终归可以笑着讲述。再深的伤痕也能被时间抚平,留下一颗知足的心,学会只因活着而活着。

不会再疑虑活着的意义了。也许,意义这个词语,本身就没有意义。

《【读书周记】彭薇潼:《活着》读书笔记》上有1条评论

  1. 为意义而活着还是为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动词还是名词,人生是随机而变的还是计划好了的,人能掌控命运还是被命运驱使……必须活着,才可以明白一切——活着不是一个哲理性命题,而是一个体验式课题。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