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曾麟茜:读《活着为了讲述》

第七章末尾,马尔克斯说,三月六日,我就满二十七岁了。在好友的祝福声中,我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去生吞下剩下的七十三年,迎接我人生中第一个一百年的到来。见此,我心底的钦佩油然而生:二十七年,啊,马尔克斯就走了这么多路!
由此又想到自己曾经,在阴雨绵绵的下午,打量包围我的人,车和楼房,想,这一切多么奇妙。又想,能做个人多么幸运——那时打定主意要把这个难得机会发挥到极致,我说我想经历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苦痛。作为一个客体,我无权发言;作为一个主体,我的梦可以无边无际。想到卡夫卡写过一篇《生活的波澜》,讲一天之内夫妻离婚心路历程,尤其记得结尾说,街上那只花斑母鸡大摇大摆地走过,与开头照应。连同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我觉得这些作品颇为伟大。

马尔克斯跟我们一样
婴儿马尔克斯会因为爱漂亮忍着不在新裤子上大便,少年马尔克斯与学校老师作对,成年马尔克斯自己嘟哝“一直没有方向”。我热衷于发现宏伟的人物与不宏伟的人物的相同之处,可能是因为嫉妒所以想把前者拉到跟我一样的高度。不过正是这些生活的点滴让我感动。它们可以给我细细咀嚼,引发“同情”,然后走进我的心。
比如“夕阳西下,喝着香喷喷的巧克力,吃着热乎乎的奶酪饼,看着祖母绿的草地延伸到天边,那些下午令人留恋”,这在十一月的寒风中裹挟着一种神奇的,无懈可击的温暖。我惬意地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
“身无分文,如何过夜?”读着读着总觉得作者不是真凄苦,而是始终挂着一副苦笑的神态。这句话浑身散发着“有何畏之”的气量。
“那口棺材大小的箱子,中学毕业以后,我把它踹下了安第斯山悬崖。我觉得,在那么沉的行李中——真不该那么重——装着另一个人的命运什么东西。过了这么多年,我的想法依然没变。”这让我畅快大笑不止,却又觉得是真理。行李太重,的确觉得是“另一个人命运的什么东西”。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适时要把一些东西踹下悬崖(对“踹”字爱不释手,以后我表达“放下”的意思的时候,就用它了)。双美姐曾经说,印度教里面有一种修行:把我想象成透明的,世间一切就像各色的墨水,从我身体里穿过,不着痕迹。
原来他们跟我们一样;但是拥有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比如记录与讲述的心。在这些同样由琐碎生活堆成的屏障之后,他们却是有血有肉的灵魂。就像马尔克斯体味到卡塔赫纳的候爵府,说“教科书上的内容纯属官方杜撰,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我几乎对不上号……第一夜,每走一步,这座城市都在向我展露,它不是历史学家们用纸糊成的模型,它有血有肉;支撑它的不再是战功赫赫的历史,而是断壁残垣的尊严。”我们经历一个一个人,像走过一座一座卡塔赫纳城,铭记。

马尔克斯的妈妈
一个坚毅,善良的女人!
她拉着几个孩子,为了去看丈夫的船票,“直勾勾地盯着经理问:‘您相信上帝吗?’”又“在一把椅子上坐下,将发抖的膝盖并拢,双手抱着包,护在怀里,用大事临头时的决断口吻说:‘不给我办,我就不走!’”,然而她后来说“眼泪哽在喉咙里,我得忍,流出来不好”。这让我很心疼。想想看,当时除了她自己的孩子,工作人员一定都会对她感到厌烦,得知的其他游客一定会将她鄙视。但是,有些像霍桑自己说《红字》里的海斯特,“如果她继续温婉,她就会死亡”。一如很多生活中的人,被逼迫出棱角分明的外壳,但是我们应该依然坚信他们心底的柔软。
她面嫉妒丈夫在外的情人,却对他的私生子说,“只要与我的孩子有血缘关系的人,都不能落在外面”。马尔克斯的妈妈是家里的精神支柱,所以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各尽其所能,十分团结。于是再穷也不觉得凄凉。

马尔克斯的挣扎
马尔克斯曾经经历过的挣扎,是我们现在经历的。
“我讨厌学习,一切听天由命。……我真是不明白,干吗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那些索然无味,对人生百无一用的知识,况且,那还不是我的人生。”于是再次拾起这个问题:什么才是我的人生?我或许还不能“立”,但是我可以“破”。我知道被人仰慕,感到光彩不是我的人生。令人惊异的,光是说服自己这一点,就可以将现在长郡生活的潮湿幽暗的角落里生长的情绪,踹下悬崖,便可以日日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受够了一切。’我说。
于是,我跟她说了我在学校里的境况。学校只看分数,年复一年,爸妈也为我的成绩感到自豪。在他们眼里,作为学生,我无可挑剔;作为朋友,我最聪明,反应最快,为人最好。或者,如外婆所说:‘这孩子十全十美。’
可是——我长话短说——其实不然。我之所以那副样子,是因为没有弟弟路易斯•恩里克的胆量和独立意识,无法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照此下去,我的幸福将不属于我自己,只能用来回报父母无尽的溺爱、莫名的担忧和乐观的期望。”
这些语句让我震撼,最后一段尤其加深我对马尔克斯的崇拜。他坦诚地看待所谓的“辉煌”,从其中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可怜的马尔克斯,他这个时候一定也感觉自己无比渺小。
“不过,唯一让我疑惑且永远无法释怀的是那个衣冠楚楚、一表人才的男子,他让愤怒的人群去处置凶手,自己却乘豪车人间蒸发。”不要,不能做这种人。

一些景色
“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地区都是一泓宁静的海,与花海同色。季节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不同,颜色便不同。它的灿烂让人想起如梦如幻的东南亚海面。”
“不知不觉间牵动的情感才弥足珍贵。自从我在镇子滚烫的沙土地上迈出第一步,就发现我耗时耗力,寻求所谓的正道去讲述那片令我魂牵梦萦、已是一片荒芜的人间天堂,走上的却是迷途。”
“平生第一回取得成就,可惜我没有时间享用其成果。租的公寓带家具,包洗衣,卧室加卫生间,有电话,能在床上吃早餐,透过大窗看到的世上最凄惨的城市永远飘着细雨。”永远飘着细雨。现代忧愁。此时心可以一滴一滴被雨水冲走,大脑成了一团迷雾;那么一刻,只是愣愣地看,却什么也看不到。
“大提琴是我的最爱,从维瓦尔第到勃拉姆斯;小提琴,从科利雷到勋伯格;古钢琴和钢琴,从巴赫到巴托克。直到我发现了一个奇迹:所有声音都是音乐,包括洗碗池里锅碗瓢盆的声音,只要它们能满足幻想,让我们看到生活正往何处去。”有朝一日我希望我也可以把音乐写进文字里。
“不过,那些日子,我最不在意的就是穷得叮当响。付不起房租是家常便饭,每逢这样的晚上,我就去罗马咖啡馆读书,仿佛我就是现实:夜晚徘徊在玻利瓦尔大道上的孤独男人。”
“阴沉沉的花园里种着神色的玫瑰,寒气只往骨头里钻。”
“夜幕即将降临,黄昏一片忧伤,我泪光点点。”

Gregueria
这本书读下来,惊心动魄。冷不丁从树丛中蹦出来个佳句妙言,我惊喜地嗷叫好久,唯恐失落。

“从一岁起,孩子就被大人从厨房直接扔下水,先套上游泳圈,让他们不怕水;再去掉游泳圈,让他们不怕死。”我乐呵一阵便觉得其中有深意。正巧今日方在别处读到,现代文学的隐喻与转喻,十分有趣。普鲁斯特说“没有隐喻就根本没有真正的记忆”,作者补充“没有转喻,就没有记忆的联系,没有故事,没有小说。”这里若说马尔克斯用隐喻,我就想,现实生活中,那个去掉游泳圈的过程是不是常常是不为人知,猝不及防的?

“给赤道围一条五十厘米厚的金腰带,地球会重多少?”哈哈!

(关于那张鳄鱼皮)“他给了我一张永远的护身符。在动辄挨饿的日子里,我多次动过出手的念头,但它至今还在我身边,尽管落满灰尘,硬得像石头。自我把它装进箱子,周游世界起,我就再也没有缺过吃饭的前。”或许,真正让他“不缺吃饭的钱”的,不是鳄鱼皮本身的价值,而是鳄鱼皮存在的事实。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哲学里的“仪式”。这是关于人类很有趣的一个事实:他们的行动多半不基于上一个事件本身,而是基于他们对上一个事件的想法。像那脍炙人口的实验:校长随意挑选一批小学生,告诉他们他们智商比其他同学高,虽然事实是否如此无人知。几年之后这些学生表现果然比其他学生优秀。小故事大道理的答案是,一个人需要自信。但我觉得远远不止,人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心理,通过仪式,进行自我革新。

“我们在聊诗,同一星球别处的人在做爱。”有时灵魂出窍,飘摇上天,俯视渺小的地球万家灯火,一扇窗里是一个人生,一张脸上是一个世界。想在别人的身体里寄居些日子。莎翁说得太好了,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我活了将近十六年,无时无刻不感到讶异。

“暴雨就是新闻!”一方面,记者敬业。另外,我们可以说些诸如此类的话:生活种种就是情节发展!情绪是上帝的玩笑!有情无情,无情有情,终是不同朝向生活的姿态,而我们永远只能隔雾看花。想来是很悲伤的一件事。但也是很幸运的事。

最后
书的最后是这样说的,“第二个星期四,我在日内瓦又开了一天徒劳无功的会——各国意见依然不一致——回到酒店,看见了回信。”很感人。至于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好像这么多年过后马尔克斯坚守住了些什么。好像一个伟大的誓言。而作者,依然是一副苦笑脸。
埃德加•爱伦•坡说过,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书,名字将会是“我的心的坦白”,前提是作者恪守这个承诺。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就是一本这样的书。其中还有很多我想写的东西。比如作为记者的叙述(“我在朝鲜半岛杀了一百个,为什么不能在波哥大杀十个?”“巨大的垂死之脸”);“我真正的志向不是当作家,也不是当记者,而是当个不屈不挠的单身汉。”;还有一些“海没有那边”、“耶稣多少岁我多少岁”、“拧断天鹅的脖子”、“对有钱人,他们不敢”、“(他们)想知道如此瑰丽的玫瑰究竟时上帝的造化还是魔鬼弄人”、“独自喝酒,独自死去”…… 哪天再会吧。
马尔克斯写巴兰基亚文学小组的事情,让我想起了过去的一些面孔——那时我们每晚围在一起讨论哲学,那是一段想起时常让我黯然至于涕下的短暂的时光。
如果一天我也写个自传,我一定无法写出马尔克斯这种,如同铺沙子路般的回忆。我可能会更想向乔伊斯和弗洛伊德学习,把我当年的念想,意识流都写下,人生便恍如昨日了。引封面上的话: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希望我也如此吧。
既是随想,先这样了。
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