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的笔法,线索也不明了,而时不时冒出来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更让我这种对南美了解较少的人摸不着头脑。
但它自有魅力。
这魅力来自亲情友情爱情。父亲母亲坚守到底义无反顾的爱,“她憋了几分钟,没能憋住,回头往门看,差点气死。他也在看她,四目相对。‘正如我所料。’已至暮年的爸爸依然倍感幸福。妈妈则不厌其烦地对我说,她中了圈套,整整生气了三天”;对于孩子甚至私生子的付出,“妈妈为了生孩子放弃了弹钢琴,爸爸为了养活我们不再拉小提琴”,“和我孩子有血缘关系的人决不能散在外头”;马尔克斯在求学之路文学征程上志同道合的好友,“谁先站起来,谁就输了”……故事的最后,浪荡子结婚了,和那个自己十三岁就开始和她求婚的女孩。
来自时代境遇,关于厚重的历史。殖民,“美国佬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唯一铁板钉钉的是,他们卷走了一起:钱、十二月的清风、切面包的餐刀、午后三点的惊雷、茉莉花香和爱。只留下灰头土脸的巴旦杏树、耀眼的街道、木头房子、生锈的铁皮,以及别回忆击垮、沉默寡言的人”;内战,“六万多,男男女女,黑衣重孝,挥舞着自由党的红旗和吊唁用的黑旗走在街上,悼念政府暴力下的无数遇难者。口号只有一个:保持缄默”;责任,“对于哥伦比亚的民主进程而言,死掉的总统比逃亡的总统更有价值”……
以及来自理性却炽热,从某种程度上不堪的却坦诚的人生。这是一种现代社会少有的,真实的坦诚,这种坦诚也许来自一个肌肤细嫩的婴儿,心脏是一汪温暖柔软的、澄澈的泉水。来自加西亚·马尔克斯。
好色,勾搭有妇之夫,流连于各种妓院,初夜在妓女床上过。嗜烟如命,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戒烟就像谋杀至亲。不修边幅:“我差点认不出你来,我还以为你是个叫花子”,“两件衬衫,两条裤子,一洗一换,还要什么?一点点体面。爱你才怎么说。”。不务学业:“我没有放弃学业,只是转了行。”甚至成年之后无法自给自足,穷困潦倒,连着欠几个月的房钱,需要家里每个月救济……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丑事印成铅字。
要知道加西亚·马尔克斯何许人也?著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苦妓回忆录》等多部知名小说,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拉美文学代表人物。而此书中亦收录这样一句话: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出现,意味着一名新的、引人瞩目的作家诞生了。
这铅字不少人会看呢。
他坦诚得让人崇拜。作者在这本书里从头至尾的肆意洒脱的作风。
我不知道一位扬名世界的作家为何这样写自己,直到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我经历过的生活,我写不出这些东西。也许因此,他热爱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不论美丑;感谢自己所处的境遇,不思得失;他尊重,因使命而记录。而同时,他因为爱,而能书写。
远处有光明的世界,穿过层层雾霭,留下点点星光。而在那灰暗的日子里,一点点光明,也太明亮了。幸运的是,在如麻的生活中,马尔克斯找到了自己挚爱的星星,在征程里磕磕绊绊,但从未放弃。“我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视死如归地发下誓言:要么写作,要么死去。或者如里尔克所言:‘如果您觉得不写也能活,那就别写。’”“跟他说:我很爱他,因为他,我会成为作家。别的不当,只当作家”。
“我没法告诉您,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我是谁。”你是封面上那个老人的形象,头发眉毛胡子花白,衔着献给文学献给世界的花,那双眼镜后的眼睛明亮得很,如同孩童初离混沌见光。
你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你眼里,心里,笔下,是对生活的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