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戴也苹:读《人类群星闪耀时》

辽阔土地与无尽时间所交织成的星空之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伟大生命,他们都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地存在过,而不只是一张苍白的生卒年月、成就清单。
《人类群星闪耀时》以极其理性又极其感性的视角告诉我,逝者的生命单薄于历史,绽放于文学。
就我个人观点来看,这本书的文笔是相当华丽而激昂的,它通过大量的想象、夸张与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既不失史诗的庄重感,也使其中人物的情感深刻而强烈,历史故事如小说情节般跌宕起伏(尽管有时历史比小说更加荒谬)。于我而言,《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仅可用动人俩字来形容――精神上的动人,文字上的动人。
文明人在野蛮的新土地上为了黄金如斗兽般撕打得头破血流,仅凭高尚难以胜利,成功者多是那些残酷而无情的亡命之徒;救世主把灵感随风散入红尘,绽放在那些一世或一瞬的天才笔下,世上便有了不随时间消亡的永恒的人类结晶;居鲁士目光透过似乎已经无法超越的科技,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挑战懦弱者口中的不可能,终创造了人类不断进步的科学辉煌;在零下40度的风雪中,在南极绝望的漫漫冬夜中,斯科特以他流星般逝去了的生命证明了“只有偶然成功和轻易得手才会燃起人们的虚荣心,而一个人在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命运抗争中倒下去时却最能显示他高尚的心灵。”
伟大的人并不轻松,也并不完美。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称为伟大,必然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闪耀着的某种人格,以及他们在成就伟大事业前所经历的悲哀与磨难。每读完一章,我都会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布满阴霾的夜空中没有群星闪耀,而那富有震撼力的文字却令我的目光仿佛可以透过阴霾直达人类史诗的璀璨天河,感动许久,一时无言。
但这本书令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它给于我人生上的启示,也在于它西方立体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我向来因为隔了一层翻译的原因而不喜欢阅读西方作品,因而也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感受到过西方文学在人物塑造这一方面的立体与真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要比中国文学平面而单一的人物形象塑造要更具有价值和合理性的。
抛开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不谈,《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由多种情感、多种优缺点、甚至在善恶之间的内心挣扎而组成的――例如一些勇敢而有胆识的探险家,同时也是一个举止粗鲁、行为残暴的流氓。多元素的人格组成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其生动而真实,自然也就更加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1000个读者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除了少数如《红楼梦》这样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佳作,人物塑造的核心大部分都是“非好即坏”,只允许彻底的好人与坏人存在,而忽略了人性界限的模糊性与纠结性,即“好人只能做好事,坏人只能做坏事”的观念。这样下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几乎不能称作为人,而只是一个纸面上的、单调的苍白剪影。
故中国的小说文学较之西方是相对落后的。套用历史书上的话来说,我们这些年纪尚轻、仍在文学之路上摸索的人,在人物塑造这一方面还需“师夷长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