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张静远:读《追风筝的人》

放下书本,在台灯的黄色光晕下,我伸手摸索到一包餐巾纸,扯出一张擦去眼角的泪迹。我在家,在我自己的房间里,在让人有安全感的黄色灯光下,我不必借什么缘由以掩饰我的感动,我稍稍安心——是的,我不必遮掩,我不必说谎。
可是,阿米尔却是伴着爱与谎言长大的。
一、“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
童年是阿米尔心中时常惦记却无法提及的一场梦。
尽管从出生起就没有母亲的陪伴,但那时阿米尔无疑是单纯又快乐的。哈桑的温暖陪伴,拉辛汗的谆谆教导,阿里的妥帖服侍……偶尔使他不总是十分快乐的,是他常想讨严肃的父亲的欢心,却无所适从。他矛盾,他目睹哈桑被羞辱却只能暗中挤兑他,希望他的离开能带给自己一点安心;他也享受着哈桑的关怀,不舍得放开手。
他被爱包围着,也被他所不知的谎言包围着。
我无数次地想,若阿米尔能预见三十年之后的生活,他会如何选择。可是我发现,我给阿米尔出了一道选择题,我却提供不出选项。生活往往如此残酷,即便你对未来有预感,可你只能眼睁睁地目睹一切,无力改变。因此我从不希望自己拥有能预见未来的超能力,比起面对未知的前路,我更讨厌袖手旁观的等待。
他和哈桑情同手足,也的确是手足。他庆幸有哈桑,他的童年不是单调的灰暗,不是冷冰的水洼,而是温暖的,如同被阳光烘烤过的那种安全感。
那种安全感,一如1975那年冬天,哈桑去追那只蓝风筝,转身时带着灿烂的笑容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二、“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逼走了阿里和哈桑,于是在智者般的拉辛汗的劝告下,他回到了阿富汗,去寻找一个与他血脉相通的孩子——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彼时刚刚知道真相的他退缩、迷茫但又勇敢、坚定,塔利班将阿富汗全部毁掉,所及之处令阔别故乡二十年的阿米尔触 目惊心。
我不愿细细揣摩阿米尔当时是怎样的一番心情,那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可是又总是抑制不住的想着:他后悔回到这个地方吗?恐怕这个答案是随着他在那儿所经历的变化的。他爱这片土地,即使移居美国多年但他仍认为自己是阿富汗人,这是远行人对于故土最苍白也最诚挚的感情;他也是怨恨的吧,恨塔利班如蝗虫过境一般地毁了一切,怨拉辛汗在生命垂危时呼唤他回到这里,并且告诉他真相。不过,恐怕他更怨恨自己,恨自己的懦弱,恨自己背叛了哈桑,恨自己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无能为力。
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是想到了哈桑吧?那个他曾经伤害过、背叛过,却又深深怀着歉疚与爱意的哈扎克兔唇男孩。在他无数次的想到退缩时,人性的善意说话了:那是你应该做的,你爱着,你被爱着,你背叛过,你要赎罪,这是重新让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他几经周折找到不幸的索拉博,忍受毒打,却败在所谓的法律面前,而索拉博脆弱的心灵也被击垮,于是他选择死亡,选择一了百了。
所幸,命运记得给阿米尔留一个机会,最终他带着索拉博回到美国。尽管这时索拉博像是被层层茧丝包围的困蝶,但是阿米尔仍应感激,这是个机会,赎罪的机会。
于是,阿米尔又牵起了那根风筝线,不再为自己,而为索拉博,更为哈桑。
所以他跑起来,他成了追风筝的人。这次,换他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爱,也是救赎。
所以奔跑吧,因为曾经背叛,你需要救赎;因为爱,你应该去救赎。
书外的人只能暗自揣测、袖手旁观;书里的人经历欢喜,也经历痛苦。从不掩饰自己的泪点极低,反而爱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虽然会流泪,但这是与有荣焉的感动。我会沉溺在这样的故事里很久,想着阿米尔会如何续写这个故事。阿米尔会坚持他的救赎吗?索拉博会敞开心扉吧?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尾声中那个斜斜的微笑就是信号。
所以奔跑吧,去追。
追犯过的错,追失去的人。
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