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一边理发,一边看《追风筝的人》的电影。理发店里很嘈杂,空气中弥漫着洗发露和各种护理用品的浓香,一把剪子咔擦咔擦地在耳边响着,我低着头,小心翼翼地拉着进度条,那个饰演哈桑的小男孩便一遍遍地在屏幕里回眸,眼睛黑亮,眼神坚定——“为你,千千万万遍。”
泪水突然盈眶。理发师让我抬起头来。我锁好屏,久难平复。直到三年后的今日,看到书末阿米尔说同样说出了这句话,突然有种酣畅淋漓。
童年的短暂美好时光又如春日阳光,温暖轻柔,带着一丝无恶意地热。他们坐在石榴树上,吃着坚果和桑葚干或是读书,日子在这样香甜的环境中消磨而去。偶尔,气氛偶尔冷住,往往是因为阿米尔一句略为讽刺挖苦的话。哈桑却始终那样,不卑不亢地承受一切。绝对忠诚。大家用忠诚来表示爱犬对主人的亲昵守护,臣民和君王的休戚相关,朋友之间的信誓旦旦。而哈桑的忠诚,似乎是从一早就注定的。绝对的爱为底色,加上包容,混合一点儿固执的胶漆,永远奉阿米尔若神明,默默忍气吞声。
哈桑的忠诚让阿米尔的所作所为都如他所愿,最后白白送走了自己。尽管如此,他还是以最后的沉默保留了对阿米尔的爱与包容。阿米尔也因此一直活在卑鄙与罪恶的秘密之下。在父亲面前,他是个努力争取父爱的孩子;在拉辛汗眼中,他是一个有独立见解与创作才华的小孩;而在哈桑这儿,他无需遮掩任何,对哈桑的文盲嗤之以鼻与调侃,对哈桑指出他小说里的问题而嫉妒发晕,为内心安宁而想方设法地送走哈桑。也许,年幼时真实的阿米尔仅仅在哈桑眼中是完整的,过于亲密的距离却给他们带来不幸。
但这部小说却又不仅仅是讲友情的得失与把握,沉重的社会背景注定了它的深度。毒品泛滥的阿富汗街头,受到不平等对待的穆斯林女人,无人阻拦的斗殴与虐待,挖着深洞的足球场,人间炼狱一般的孤儿院,让人觉得天地骤然缺氧,“如同固体一般”。手之所触之地,都是血的温热与面色的悲凉。但一切似乎又不那样糟糕,阿米尔的“赎罪”,亦让身为读者的我放下了之前的偏见,对他钦佩担忧。一路上腥风血雨,身体上的伤痕已是痛苦及心,更何况眼前的惨象令人目不忍赌!从美国重回阿富汗的阿米尔是何等惊讶与痛心。所幸还有索拉雅一家的认同与陪伴,父亲对成年儿子的教导,拉辛汗为他重指的“做好人的路”,和哈桑的儿子及其灵魂所在——索拉博的引渡。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可以是爱情的誓言,纵然万劫不复也如初。可以是友情的宣告,无论何时都愿赴汤蹈火。可以是亲情的告白,柴米油盐的日日重复毫不厌倦。
也可以是为了赎罪不惜代价的苦苦寻觅,追求父爱的数不胜数的技巧与方法,永远抚慰人心的杏仁蛋糕与热红茶。
也可以什么也不说,斗转星移,久久伫立。一如那只风筝,飘飘荡荡,总有一天会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