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张彦丹:读《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以为,美国是他埋葬过去的地方。
埋葬的过去,是望着小巷却没有过去的那一眼,是心里无数次想得到爸爸的关爱因而对哈桑的不公,是为了生活掩埋事实为了生存畏惧枪口。
只是,在十多年的不安中享受梦想皆是假象,那一切的安宁都易破碎。
成长是任由着回忆将生活剥个干净,让美好通通撕碎,因为从前的罪恶。
等着我们救赎,等着我们奋不顾身的追寻那一只风筝,等着我们走向那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为之,千千万万遍。

儒弱、自私、狭隘。这是真实的他,是哈桑、父亲都可以看得见的阿米尔。可阿桑可以始终对他抱有忠诚抱有期盼抱有信赖,或许只是因为放风筝的那一刻两人互相鼓励一起奔跑,或许只是在院子里爬上树梢扔掷石子带来的兴奋与生活中琐碎的时光,或许只是因为阿米尔给他讲故事时升起的对英雄的憧憬,与对这个世界一点点美好的期待。最真诚的友情,最纯真的模样。可友情从来不只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阿塞夫的出现就是来打破这个美好的,这是必然的。又或许不只是阿塞夫。还有战争。从前这个国度的的美好,只是危险表面的一层浮色。种族的歧视、教徒的迂腐、专制的腐败,藏在这个和平安宁的社会的大大小小的角落。而伴随着战争而来的,一群组织之间对信仰的狂热又注定会把它们推到深渊,本来的面目之下。不止枪口溅上了鲜血,流言的残尾都是女人的哀怨,宗教的躯壳都有着对民族的悲痛。这些,都是真的。
作者将这些美好,尽数剥离。
没有写这个国度是如何如何将战争的罪恶救赎,却写出了阿米尔的救赎。
鼓起勇气面对阿米尔的挑战,费尽心力将索拉博从深渊拉回来,在面对与从前同样的情景时,选择了这一场自我的救赎。
这样就很好。
我们更像阿米尔,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他父亲那样的。
而我们要做的,不过也都是为从前自己所做的的,弥补缝合,自己的也是他人的伤口。
放出那一只风筝,并去追寻,追寻爱与希望,宽容与勇气,友情与真诚。
追求和平,追求平等。
为之,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