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蔡柏冲:读《追风筝的人》

平衡至关重要。有时我会思考一个问题:是爱书?还是爱生活?我常常回味一种经历:听一首音乐时,总能回忆起一段岁月,我总是一边欣赏音乐,一边体味那一个个音符,一个个辞藻,一拍拍乐器声中蕴藏的,我曾经历过的时期。六年级的暑假,我听了太多的歌:在家中、在旅途、在车上……于是当我打开酷狗,在本地音乐中随机播放时,那时的忆想常常不自觉浮现在脑中。看书时,我总爱选择一个环境,日后旧书重拾,我便开始珍视那个环境,我不禁有些羞愧——看书不专注,浮于表面而去感受身边的其他事物,这也是为什么我读书后总是没有什么“成效”的原因,到底是“爱书”,让书感化生活,还是“爱生活”,用生活陪衬书籍?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追风筝的人》中的故事偏偏发生在一个不平衡的年代,曾经,主人公阿米尔生活丰衣足食,喀布尔和平安乐。然而主人公被其父的异常态度笼罩着——那是他的充满阴影的童年的背景。他的仆人兼玩伴哈桑,有着难以理解的忠诚,那是他不平衡的人生中的线索。追风筝,一项充满理想与希望的活动,只适合在和平年代进行的活动,代表着他生命的脉络。追风筝——我一开始难以理解这一行为,只看作是某种象征。也许的确是这样,但它本身,即一种追逐的姿态,一种惊惶的姿态,是值得我们讨论的。唯一把追风筝作为波澜不惊之事的人也许是哈桑,但随着他的逝去,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不平衡的产生——阿米尔的追寻,企图轮回。
主人公是落魄的,是孤独的。他从喀布尔到白沙瓦,到加利福尼亚,又原路返回,去寻找家乡。仍记得他与法里德的对话——法里德问他回到喀布尔的废墟是为了什么,他开始甚至无法回答,我看到他心里的大山一定是缺了一片的,就是那种万丈深渊的模样。他渴望用索拉博填补那个空白,但逝去太多,无法让他收获一个恰似从前一般完美的生活。书的最后,他与索拉博又开始了追风筝——我想,这里有两种轮回。第一,是与哈桑的轮回:索拉博又像哈桑一样开始了追风筝,简简单单,平和而忠实。然而却失去了真挚感与历史感。对于主人公来说,似乎已然追回了某些遗憾,但逝去的终已逝去,在命运的变迁中总会失去一些什么。
我又想起他对往事一幕的回忆:他、哈桑、阿里、爸爸、拉辛汗坐在一起,其中除了他,其余的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即将去世。当你终于得到了什么时,总有些是流逝的。
这本书不幸的又带上了环境的回忆——这段日子阴雨绵绵,银杏铺地又被保洁工人扫去。但书也带来了一些东西。每当我看到难得的蓝天时,就会想起那风筝。风筝飘渺游离,不知向何方飘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