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他一头火红的头发在阿尔的阳光下激烈地燃烧着,点燃他心中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他一双像深陷在石板缝里一样的眼睛始终充满着一根根血丝,那是他心中澎湃的无与伦比的激情!他的身体,奉献给了他一幅幅伟大的作品,而他的灵魂,在这些斑斓的色彩之中,永垂不朽。梵高,他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艺术家——他渴望生活,亦渴望艺术!
然而,这个出生在全荷兰最显赫的梵高家族中,被寄希望于成为最优秀的画商的梵高,却在爱情上屡遭挫折。先是乌苏拉的那句“红头发的傻瓜”震撼着他的心灵,而后是凯的“不,决不!决不!”振聋发聩。
年少时理想主义的爱情让梵高在伦敦遍体鳞伤,于是他成为了一名福音传教士,渴望用上帝来唤醒沉睡着的苦难人民,倾其所有来帮助那些不见天日的矿工们。但是,经理和蔼的笑容中所蕴含着的对矿工生命的漠不关心、对个人利益的誓死守护,矿工们对于煤矿事故的司空见惯以及麻木不仁,让梵高悲哀地看到,所谓上帝,不过是虚无缥缈的精神,该来的苦难总是会发生,不会因念几句《圣经》而有丝毫改变。
而待在博里纳日的最后一段时光里,梵高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一件事——画画。他尽他所能地将博里纳日的神情画在纸上,而不在乎完美的人体比例;他希望将世间万物那种活泼可爱的神情用自己的颜料尽情的泼洒,而不是规规矩矩地以“完美”为标准来作画。而这样一种先进的绘画理念却被当时的大画家们所不屑,认为他的线条生硬粗涩,他的画面完全不符合比例。梵高孤独又寂寞的在自己一个人的道路上走着,走着。
直到他遇见了克里斯汀。这是一个妓女,我并不认为梵高对她会有真正的爱情,有的应该只会是同是落魄人的惺惺相惜罢了。而克里斯汀对梵高呢?究竟是发自内心的爱情,是对于朋友之间的关爱与怜惜,还是萍水相逢一场戏?不得而知。在经历过这样一段短暂的感情过后,梵高在家乡遇到了一位痴爱着他甚至为他自杀的女子,让他体会到了被爱却不能爱的感觉。
终于,梵高来到了艺术之都——巴黎。在这里,他看到了印象派蓬勃的生命力,毅然决然的将原本深沉的调色板丢弃,让自己的画布渲染上明亮的色彩。他结识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终于不再孤单。但是,对绘画、对艺术的过于痴狂终于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抹不去的烙印,在麦田里,梵高举起了手枪。
而本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梵高的弟弟提奥。他是梵高家的骄傲——年纪轻轻事业有成,体面又整洁。但是,画商的工作真的是提奥想做的吗?古比尔公司对于当时印象派的打压让他颇为不满却也无可奈何,他毕竟只是一个下属而已。但我觉得他的心里也藏着一个艺术的梦想,从他对于艺术的辨识以及超前思想就可看出,我想,这也正是他不遗余力支持哥哥的一个理由吧。
苦难造就人生,痛苦成就辉煌。梵高一百多年前的思想在现在依旧熠熠生辉,他的饱受折磨的、高贵的灵魂正在呐喊:“我渴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