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年诗会】曹明雅丽:最美

最美

——记2018新年诗会《诗歌里的长沙》

我很喜欢朗诵。

朗诵不同于主持和演讲,它可以不需要观众,不需要掌声,可以什么也不需要。你可以只有一个无声的冬夜,一盏昏黄的小台灯,一捧温度调到有点烫人的烤火炉,和一本薄薄的诗集。

我时常着迷于余光中笔下那种“夜读”的意象。这种时候,“自我”在一字一句的嚼咬中变成一种近乎不见的透明,薄薄的覆盖在每一横、每一竖、每一撇、每一捺上。当每一个读音从齿边滑过时,会感受到一种与作品贴近胸腔而心脏共振的奇妙感,擦过唇边的都是草莓味的吻。字词句段仿佛枕在你的肩上与你厮磨耳语,大概也就是这种时候会给人一种“爱上与被爱”的满足与幸福吧。

朗诵是跟着作者一同倏忽大喜又大悲的跌宕,读完之后总会有种临近窒息的快感,记得第一次读完辛弃疾的《水龙吟》,眼泪就突然决堤而出。我猜朗诵的时候是最接近作者和作品的时候。因为当你在朗诵李白,你就是李白,当你在朗诵聂鲁达,你就是聂鲁达,你在声音和伴奏的世界里经历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有的喜怒哀乐一起重塑这个世界。

 

新年的三号就非常幸运地参加了这辈子第一场朗诵会。

从《鹰的归宿》到《秋天里的中国》,将近两个小时,有两鬓叠霜的老艺术家,也有带着红领巾的孩子,有气势磅礴壮阔的诗歌,也有温柔隽永的故事,有让我潸然落泪的语段,也有让我不禁微笑的字句,都我感到一种莫名地亲切感。

因为在各式各样的朗诵技巧背后,真正打动人的,不是别的,只有感情。杨召江老师在把“那就是鹰/向太阳/向大地/永远告别。”最后一句的拉长到嘶哑的时候应该是真正看到了鹰吧?那样孤胆英雄式的悲壮,让人产生一种死亡与鲜血竟然也能如此恢宏的叹息;连续老师的“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的一连串如后摇滚般的低音背后,应该就如同所有挣扎在命运与生活的浮沉中的人一般感受到了一种无力与不甘吧?李少平老师抚摸着身前那个看不见的小小人影时,肯定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吧?

 

在回学校的地铁上,可可跟我说,自己朗诵的话反正就是念给自己听,也没必要遵循那么多技巧方法。我觉得不是,不管有没有观众,不管观众多不多,本身与作品链契在一起的也总是只有自己,技巧性地气声、拖长、加快等等不过都是为了更好地承载情感。我很喜欢的一个书法大佬在她的Lofter里写到,把字练好就是为了配得上自己买的漂亮本子,我想学习、琢磨朗诵的一些基础技巧也是如此——至少不辜负那些最爱的作品吧。

对我来说,所有的朗诵的最美之处,就是那一份仿佛血脉联结的默契。这比唱的声音要来得清澈,比读的感受要来得深。

“夜读曹操,竟起了烈士的幻觉
震荡胸腔的节奏忐忑
依然是暮年这片壮心
依然是满峡风浪
前仆后继,轮番摇撼这孤岛
依然是长堤的坚决,一臂
把灯塔的无畏,一拳
伸向那一片恫吓,恫黑
寒流之夜,风声转紧
她怜我深更危坐的侧影
问我要喝点什么,要酒呢要茶
我想要茶,这满肚郁积正须要一壶热茶来消化
又想要酒,这满怀忧伤岂能缺一杯列酒来浇淋
苦茶令人清醒,当此长夜
老酒令人沉酣,对此乱局
但我怎能饮酒又饮茶
又要醉中之乐,又要醒中之机
正沉吟不决,她一笑说
“那就,让你读你的诗去吧”
也不顾海阔,楼高
竟留我一人 夜读曹操
独饮这非酒非茶,亦茶亦酒
独饮混茫之汉魏
独饮这至醒之中又至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