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把这本书当做一个故事看,但最后却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传记与小说最大的差别便在于它的真实性,主人公在经历过无数次爱情波折后仍然没有找到真爱,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最终只获得了400法郎的、完全对不起他的才能的售价。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凡高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偶尔见过他的画作,留下的唯一印象也只是色彩鲜艳并且享有盛誉。而在阅读过这本书之后,再次翻看扉页上凡高的画作,明明已经见得熟了,却隐隐约约地看出了以前从未发现的不一样的感觉。读画也是读书,落下的每一笔都体现了作者生命中所经历的幸福与苦难,以及作者在面对这些幸福与苦难时所表现出的态度。
在凡高的一生中,苦难是绝对占大多数的,这大概便是我为什么总是从他的画作《阿尔的吊桥》《星空》中读出了淡淡的悲哀;但在凡高几乎是悲惨的一生中,灰尘下熠熠生辉的是他的人格――热爱土地,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在生活的无数次压迫和折磨下找寻到美丽的瞬间,这大概便是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渴望生活》的原因。
在读书过程中我无数次地感到不可思议:努力融入矿工的生活,为矿工带来真正的福音,却因为荒谬的理由而遭到排挤;当时社会上的所谓权威,凡见到凡高的画,几乎都给予毫不留情的抨击;而梵高所爱的两个女人在听见凡高的告白后毫不留情的离去,爱着凡高的女人却因为家庭压力而香消玉殒……凡高张扬的个性使他脱离了原来贵族生活的轨道,遭受着这些在旁人看来都触目惊心难以忍受的苦难。整本书似乎并不带很多个人感情色彩,没有强调而生动平白的叙述,仅仅是凡高真实经历的生活便让人从心底感受到了压抑和难过。然而在一片黑暗中,作者对于风景和农民的描写却仿佛永远闪耀着幸福的光芒一般,细腻美好而令人震撼,与社会所施与梵高的苦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猛然醒悟――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描写便是凡高对这个世界的感触――纵然这生活似乎无望,夏风依旧吹拂,金色的阳光永远跳跃在树冠的浓荫之上,土地仍是温暖而亲切,务农的人们永远展示着他们美丽而强大的生命力。梵高发现了这一切,发现了生活苦难之中的闪光点,于是在无数的打击之下,他仍对生活保持着那样热切的渴望,他的画作也被赋予了生命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