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蔡柏冲:读《人类征服的故事》

天性所致,对于过于复杂的形势,我总是选择抛弃。对于现在较为复杂的事物,我也选择漠视。于是,长期的麻木使我的记忆力下降,总感到“洗脑”的不安感。到底什么是正确的?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平静,还是应该笃定信念,或应该随着类似河流的时间的脉搏四处窜动呢?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故事,但对于我们自身的故事,探究的人最多,受震撼的群体最广。许多人无知无识,得到了历史人文之类的墨迹污点便欣然忘食,有人不惜放弃自由去钻入历史的虚荣和大谈特谈的兴奋与幻梦。而我真正地感受到,历史是让人手心捏一把汗的,是有限而具有巨大能量的,是我们能走到现在的基础,是潜伏在我们脑海深处无法挥去,而只能任其指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始终保持客观,因为我们关于客观的一切念想都开始于从前主观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应该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

于是我再一次认识到了思想与观念的伟大。腓尼基人的金钱至上观念以及两河流域的相互仇视,导致了这个文化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迦太基等的霸权思想与罗马初期所谓的“人人平等”思想相撞,虽然几个国家体制类似,却有了完全不同的结局,这一点还可以体现在希腊与罗马对于公民的处理上。希腊公民的过分自尊,创造出丰富的文化,但最终导致其菜市场般的混乱。罗马初期对公民的教育使他们团结而服从,让帝国横跨亚、欧、非。而后期中间阶层的空缺,腐朽贵族的过剩和奴隶的悲惨又导致了它的衰落,基督教的铁蹄乘虚而入了,攻占了这个国家的所有中产阶级以下的力不从心的悲苦人民。其实一种思想与文化完全可以代表一个时期的一个国家,那么,作为完全转变为国家精神的基督教思想,自然要以另一个标准扶持这个坚如磐石的国家。作者倾情书写的这本书中,他着力表达了这种文化的流动性,也可以说,是历史,国家进步的趋势。

作者如同一位稳健而耐心的长者,毫无夸张地为我们展现历史演变的缓慢过程和各个阶段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他所说,“日期的存在让历史显得过分精确,所谓中世纪的开端,并不是公元476年12月31日这一天,而欧洲人民也不是突然间才意识到:啊!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我们从今天就进入了中世纪了,多么在趣的事情!”他这样的比方让人忍俊不禁。历史真的不是放幻灯片,每一个时段都不会戛然而止。每一种已存在的元素的影响都会延续到今天。历史不是蒙生的,也不可能是高纯度的,历史恰似三岁的小孩打翻各色颜料桶后在地上混合出的色彩。古代希腊、罗马的思想与宗教时分时合,这两股文化流的交汇衍生出了自然科学、近代思想,也孕育出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不论是对文化的误解还是对文化的暂时性获得都有可能让一支队伍统领世界,但误解可以是相对的,地理大发现与殖民统治的联系可以证明这一点。

不得不说,我个人对罗马在书中的内容较为感兴趣。特别是罗马公民对费马类似游击的战术嗤之以鼻的那一段,我感受到了作者所说的“人类的历史等同于饥饿动物的觅食史。”我们往往选择最快捷的方式安抚自己的心灵,似乎结果一致并没什么用。我们追求淋漓尽致、冠冕堂皇的过程,但是,最终只有耐心而能容忍一切的人才能得到阶段性的成功。雪莱的那句“我们都是希腊人”于是令我摸不着头脑。同是印欧语族的同辈兄弟,欧洲北方的人只是比希腊更迟过渡到获得阶段性成功的思想状态,为什么要称父子,而不是称兄弟?

我想,人类的故事就是一片海洋上的无数船只的故事,亦是山上一片花海的故事。不用的船或花(无论它多美)只会碍眼,只有不断调整风帆的船,不断趋向阳光雨露的花,才能不断的前进、成长。

人类的故事真是混乱与有序的统一体。对于过于复杂的事物,我总是选择抛弃,每一种选择都有无尽可能,但当我们明白最终无论如何都只有一种结果时(对自己的阶段性存在是这样),事情也许就一点也不复杂了。

于是,我们可以站在自己心灵的塔顶,带着各种心中的理论与教训看待这个世界,从中间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喜不悲,带着“欣赏”、“讽刺”、“怜悯”(书中后记所述),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