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谭思齐:读《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本就是上帝送给女人的礼物。”
第一遍读这本书,第一个想法就是恨不得拿支红笔像语文老师所做的那样把她动人但不繁琐的文字通通圈出来细嚼慢咽一番。几笔划下来,才猛然醒悟,若按照中学老师的方法赏析其文字,恐怕要满书都是红圈圈。其文字之自然动人,可见一斑。我本是不爱小孩的人,一边通读下来,也被安安天真烂漫的可爱所打动。“安安不动声色,扯了爸爸衬衫上的扣子,放在嘴里吃。”龙应台透过她那层满溢母爱的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也都满溢着可爱。她的很多描写都是从大人的视角写安安的行为,使其透着一种故作成熟的笨拙,真真是可爱到骨子里。
整本书,自述不称“我”,而是自称“妈妈”。龙应台舍弃了对自己形象的塑造,而更多地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其中打动我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间接见证这样一个奇迹般的生命历程给我带来的感触。虽说这样的成长过程几乎是极为常见,甚至自己身上也发生过,但借由这样优美的文字见证,又是另一回事。看文中一家人为小孩子学会说话学会走路而激动,自己也跟着心神荡漾。有很多做过母亲的人常常感叹生命的奇妙——那么小的团子,好像一眨眼的时间就长成了聪慧成熟的人,而这一切实际上由自己亲手造成。原本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这么快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得不感叹造物主之神奇。
除了文字和对小孩的爱以外,这本书更能够打动我的,是言语间蕴藏的龙应台的思想。一节一节看过来,第一节让我有深层感触的文章,是她关于童话的感想。她说,那些被大家耳熟能详、奉为经典甚至夜夜诵读的童话,实际上蕴含着无数封建的甚至是不健康的思想。文中,安安读过《小红帽》后,开始不自觉模仿其中有关暴力、杀人的行为。虽然是小孩的玩闹,但我想这应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所有他们接触的东西都会被迫不及待地吸收从而成为他们不自觉模仿的对象。再看看这些专为孩子写的读物,个中主旨不过是弘扬真善美,但情节常常粗糙千篇一律到让我深觉矫枉过正。童话是孩子开始阅读时第一个接触到的读物,如果这些读物里仍然保留了封建落后甚至暴力思想,那么它们是否真的还适合给这一代的孩子看呢?
实际上,龙应台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她做到了事业与家庭双收。她巧妙地找到了两者间的微妙平衡——这点是许多现代女性都难以做到的。因此,她对于事业与家庭的见解,也就格外有价值。在书中,她提到的一点让我对于婚姻这个似乎仍然遥远的东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现在都说着男女平权,但实际上女性还是免不了地会被歧视。常常有招聘单位这样要求女员工,“工作三年内不得结婚”“三年内不得生孩子”。女人好像结婚生子后就必须留在家中做个全职太太。龙应台对这一点也曾不满困惑过。在文中,她控诉道:“为什么男人忙于事业就不会有人问他怎么照顾你的家庭,而女人忙于事业就会被指责不守妇道?为什么女人就一定注定要勤勤恳恳照顾家庭?”婚姻仿佛是那些想要做出一番事业的女人路上的拦路虎。但在那一小节的结尾,她最终还是抱住安安,向这个不成文的习俗低了头。就好像,在她与昔日好友聊天时,她细数自己的远大理想,眼中仿佛都放出光彩——那才是真正的她,拥有目标与自己生活的她。每一位在柴米油盐中变得世俗的女人,都曾是与年轻的我们一样锋芒毕露的少女。究竟是什么让她们心甘情愿屈服了呢?我想,也许就是婚姻带来的爱与归属感。对孩子的爱,对爱人的爱,一个爱字,最终让她们心软。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活法,但我认为,能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文中还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发出了疑问。龙应台带着安安去台湾上幼儿园时,听到苛刻的要求例如统一上厕所,统一上课,坐好不准动等等几乎呆了——一直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安安一向习惯自由的小班制教育,这样一对比区别甚是明显。尚且不论好坏,中国这样的教育总似乎是在抹杀某种多元化的可能性。回头想想,自己确实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被要求上课时手背后乖乖坐好,手不放好还会被训斥——这样的制度在我骨子里刻下了要徇规守矩的原则。实际上,它抑制了孩子的天性,使得他们被推着离开了懵懂的童年,迅速地成熟起来。这样的教育制度,说不出好坏,但至少对于孩子来说,有点过于残忍。就好像序中的那个花店的祖母,赶着推着想要孩子快一点,快点长大成人满足他们的希望,但总是忽视孩子自身的感受。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会希望他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晚懂事也无所谓,我只希望给他一份美好单纯的小天地。生活如此复杂,没必要让小孩子们过早见到人间的艰难。
龙应台的思想是先进的,并且我相信原来也肯定是锐利的,但在这本以孩子为主题的书籍里,她的所有观点都蒙上了一层母爱的纱缦,变得格外温柔。她对小孩子仿佛有无穷无尽的爱与耐心,这一点让我几乎也感动。在她身上,好像看到了我自己母亲的身影。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会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