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戴也苹:读《约翰.克利斯朵夫》

“但愿克里斯朵夫成为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使大家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使大家能不顾一切地去生活,去爱!”这是罗曼罗兰写在扉页上送给读者的话。

克里斯朵夫,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呢?他是不屈斗争的崇高精神的代表,把具有这样一种精神的人放入污浊的世俗之间,所产生的强烈的冲突,便是这系列书内容的构成。在遭受到权威的压迫时勇于反抗,在遭受舆论与质疑是仍然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在生活最最绝望艰难的时刻仍然永不放弃希望、努力追寻生存,在不论怎样荒谬的境地之下都永远保持着对爱、光明与真理的追求……克里斯朵夫,便是这样一个朋友,他在世界上千千万万具有这样一种崇高反抗精神的人们身边,既是对于他们最好的写照,也是对他们最好的鼓舞。

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并不好的家境之中,父亲酗酒,兄弟无能,母亲无力反抗,这使他的命运从一开始便是注定要斗争的。从幼年才华初显之时便懂得表达自己真实的喜爱与厌恶,在泛泛小作被人称赞之时仍然懂得自己的缺陷而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种在早年所体现出来的具有自我意识和不受世俗舆论影响的精神在克里斯朵夫身上从一而终。在他接下来的成长与奋斗的过程中,他曾因为观点被评为过于偏激而遭到了舆论的围攻,可他的信念从未动摇半分;他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候曾经因为饥饿而险些病倒,可他却化苦难为力量,在痛苦中获得了新生;因为才气被发现而出名,即使这样也不被记者的赞美迷昏了头脑,仍然追求自己的主张。唯有在最后功成名就之时,那颗充满热血的内心才逐渐趋于平静。

苦难的生活,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其本质都是一样的。要战胜这种苦难的生活从而获得自身真正的解放,所需要的精神品质也是一样的――这便是为什么,克利斯朵夫永远是世界上所有敢于反抗一切虚假与丑恶、热爱生活的人们最好的伙伴。

可是我是这样的人吗?我有的只是埋在骨子里的懦弱与妥协。即使年少时闪现出过吉光片羽的灵气,我竟然从来就没有想过反抗这固化的教育模式,我写作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句表扬,只是为了听家长称赞一声“别人家的孩子”。我的文笔越来越繁琐复杂,自己却浑然不知反而沾沾自喜――因为这样,在虚假的作品也可以得到“认可”!读克里斯朵夫,我心中燃烧起了不是振奋,而是满满当当的羞愧!为什么要为了认可而写作呢?为什么还要阅读那些毫无价值的读物呢?写作的快感仅仅是来自于赞扬而不是来自于抒发吗?克里斯朵夫不是我的朋友而是我的敌人!他用一种与我对立的生活方式活着,他无比真实的灵魂让虚伪的我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