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刘厚成:读《动物凶猛》

文学探究者的误区和谬论

文学,总是需要表达的。随着文脉的延伸壮大,各种文化的杂粹交汇,我们已经有了太多表达形式。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戏剧……就连中学生作文都有好几种文体。然而在这么多工具涌现,大家争相称赞文化繁荣,浩浩一片蔚然大观之时,文学真的因为创作的热潮和文体的多元化而蓬勃发展了吗?

文学以来都应是小众的审美观和生命状态。这并不是说普通民众就不能参与文学创作,恰恰相反,大范围的创作热情体现了文学得到的普通认同。但民间主流决不应该主导艺术,这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只不过一种作为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出现的潮流没有达到足够的思想高度。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曾谈及文脉与社会对文学用心程度的关系。“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这股潜流,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这股潜流,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就是体现了“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以及人们对文学艺术的鉴别、鉴赏能力极度不足。

鉴赏,需要锐利斧铖的取舍。取舍,则需要提高民众本身的文化水平,通过读史书、读文章,通过《诗经》《离骚》《全唐诗》这样经过数千年岁月淬炼的经典才能真正丰富民族的文化理解力。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像学术研究者一样刨根问底,但应该让人们改变阅读习惯,并以此来改变人们现有浮华、傲慢的社会面貌。每见有了将自己的诗与李白的狂放不羁相比,将某个流行文学作家的笔墨与韩潮苏海的意境相提并论,我便会想起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这些脱离俗世羁?的名士尚明白尊重、敬畏,尚遍读四书五经,满腹诗书,他们的傲慢始源于才华横溢。更不要说近代王国维、胡适这些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今人的自以为是和他们的严谨、谦逊当真是迥然不同。想起阮籍信马由疆到广武山下时,发出那悲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句话又被寂寥的鲁迅、毛泽东引用过,难道又要被用于当下吗?

有人说,对于普通人,诗歌太做作,浮于表面而不真诚;戏剧太浮夸,囿于娱乐五官而失其本色;新闻太拘束,困于政治而偏离实际,便只单单偏爱小说。但实际上,每种表现形式自有其优缺点,不管忽视何种形式都是有失偏颇的。对于文学爱好者,可以偏爱但不可囿于某一种形式。海子是法律系的学生,毛姆在小说创造之前也写过几部不错的戏剧,如果不博采众长,很难在创作中有些进步。对于名家,我们总喜欢用条条框框去定义他们。如鲁迅写得一手杂文而没有真正的文学素养,郁达夫只会写几首古体诗,凑几篇鲁迅的骈对,这种观点都是大与事实相谬。鲁迅的文学性论稿所具有的极大的研究价值郁达夫散文里那种古典、清淡、随性有多少人看见?真正的大家,都是学贯中西古今,顺应时代潮流的聪明人。
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敬畏文学,因为热爱而恭敬严谨的对待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也许我们的努力,汇成一股潮流就会改变现有的社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