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曾麟茜:读《红与黑》

毁灭之路

——读《红与黑》

在这部享誉盛名的著作里,我看到一条毁灭之路。

于连是穷木匠的儿子,有着极强的自尊和自卑。他在两者之间艰难攀爬社会的阶层,一步一步被逼向了毁灭的悬崖。于连对拿破仑的崇拜仿佛是天真的,这让我愈加悲伤,记起一本书Salt to the Sea中疯狂追随希特勒脚步的青年在生命耗尽之时,喊叫出了所有希特勒仇视的种族的名字之后,最后吐出一个“butterfly”,因为在战争卷袭之前他曾渴望成为蝴蝶学家。于连性格中的棱角随时间越来越不分明,起初他感受到一点蔑视便大发雷霆,后来虽仍愤怒,但明显地习以为常了。如书中说:“他用一番令人不相信的努力,毁灭了他的天生的可爱的地方。”当然,这一路上于连浸在贵族意识的麻醉药酒里,他变成了花花公子。从柯哈莎夫王子那里学来的些小伎俩便是典例。结局是,“在玛特儿的布置下,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买来意大利的大理石的雕刻,把这个荒野的山洞装饰起来”,读到这里我写下:还不放过他吗!荣誉,金钱,名利,风雅,成体统……这些东西将于连毁灭,也被他曾经的爱人当作最后的祭奠相赠,多么可悲!

为什么于连在狱中说一生只爱过德·瑞那夫人呢?也许是只有那时最真——“如果这时间早些来到,爱情的重温……会是神圣的幸福,但是现在用艺术的手腕来得到它,那只是一种胜利了。”如此说来,玛特儿便只是一种胜利。关于和两个女人的爱情,我还有几句话。于连看德·瑞那夫人的美丽的时候,好像欣赏洁白的水仙,而且这美丽是随着爱的酝酿而愈加迷人;可是他看玛特儿的时候,总是先感慨与玛特儿出众的美貌,要不就是在否认她之后加上一句:但是她那么美丽!这里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是那么富有!可是却无力去获取我的幸福!”玛特儿为了爱情是奋斗了的,作者也为她辩护说她有时懦弱的表现实际上在她的阶层已经很勇敢。但是我强烈地感觉她的爱一直是自私的,自大的。她爱的是爱情的困难以及它所表达的反抗(她自己承认),她爱不平凡,她爱存在于她的先辈中的崇高的爱情精神,她爱牺牲的痛苦。所以她挑选了于连,这个唯一不一样的男孩。在观察她的心理的时候,我总是想着曾读过的一篇古文揭示:“做法的不同其实是因为地位不同。如果穷人变成了富人,他们照样反过来剥削穷人。”我以为玛特儿的一举一动都蘸满了贵族的,居高临下的气息,即使她口上已将自己“降格”为奴婢。玛特儿与于连的爱无法打动我,至多让人长咨嗟。

那是一个骑在勋章上的时代,虚伪充斥。我只是感慨,一个望得到的未来不是未来。历史中统治阶级歌舞升平,社会流动停滞的时候,像《双城记》描述的革命前夕和本书描述的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每个阶层的每个人的未来都是一眼望得到尽头的,这会使稍有理智的人们陷入深深的绝望,而那些想要抓紧最后时光享乐的贵族们就好像将要被轰炸的纸牌屋里忠实玩家,当后来人们发现他们碎裂的遗体的时候,他们手指还捏着扑克。

当一个人被打上时代的深深的烙印,我会不自觉地把他看作一个特定产物。所以在书的中途我问:贵族家的女儿们,与其是教育出来的,莫不是畜养出来的吗?

毁灭不仅是一个人的毁灭,还是一个时代的衰亡。让我无比悲伤的是,当一个人的世界被颠覆搅乱,剩余的世界仍若无其事地向前走。玛特儿的父亲坚守着名誉,于连的父亲坚守着金钱,奸诈的人依然奸诈,虚伪的人依旧虚伪。当时社会的黑暗,茫茫没有尽头。

O      O      O

回头来发现漏一极其重要的点:关于爱情与责任。司汤达多次说:于连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我的理解是,于连先想像拿破仑会怎么做,接着想像贵族绅士们会怎么做,也许还会想像神父们、老军医会怎么做,否则这个“责任感”从何而来?当他不是出于纯粹impulse行事时,我们就会感觉他不真诚,然而当他真正如此时,我们又感觉他粗鲁莽撞,俨然一个天真的穷木匠的儿子。多么矛盾!

联系中国古典哲学的启示

宋朝新儒家哲学家张载在《易经》得到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宇宙发生论。在著作《正蒙》中,他以为宇宙万物都是一气,所以人与其他的物都是同一个伟大身躯的一部分;他说:“生,吾顺事;没,吾宁也。”冯友兰解释,“‘生,吾顺事’是说活着的时候,我就顺从和侍奉宇宙的父母。例如,如果一个人爱别人,仅只因为别人与自己都是同一个社会的成员,那么他就是尽他的义务,事奉社会。但是如果他爱别人,不仅是因为他们都是同一个社会的成员,而且是因为他们都是宇宙的父母的孩子,那么他爱别人就不仅是侍奉社会,而且同时是侍奉整个宇宙的父母了。”那么我以为,在一个不纯粹的社会里,比如拿破仑覆灭封建势力卷土重来的,重利重名的欧洲,后一种爱就很难发生。因为它看起来很是幼稚和愚蠢,而且人们熙熙攘攘“没有闲暇”来顾及后一种爱。但是这置身宇宙里感受到的广阔的爱,莫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之一?当然,换种角度思考,这启示我们以一种应对自己所处环境的缺陷的方法,即“通过觉解,来使自己做的事获得新的意义”(这乃是新儒家发展禅宗得出的观点)。虽然生活中我们做着跟别人一样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心和灵是全然不同的存在。

O      O      O

为什么《红与黑》称得上“世界文学十大名著”之一呢?前言里说,是因为它开启了小说“向内”挖掘心理的先河。想起《爱伦·坡短篇小说精选》的前言也是这么讲,还列举了深受爱伦坡影响的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柯南·道尔的小说家。所以读的时候十分留意司汤达的描写心理的手法。果真,不仅转喻和隐喻妙绝,许多人类的“小心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都被作家捕到笼中。

“(德·瑞那先生的)铁门大开着,他(于连)想自己必须走进去。”(P28)颇有预言的语调。“这是叫于连大大放心的事,可惜他没有注意地放过去了。”(P60)这是描写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牵手的游戏的一个片段,写的真好:在心情紧张的时候,在爱情的忽视里,一个人很容易忘记得到期待已久的东西的瞬间,好像一个谦虚的人急匆匆地没有时间听表扬。“我有面包,我很自由。”(P78)暗示自由在那个时代是有前提的,也暗示于连不可能真正得到自由。我注意到莎士比亚的“啊,这爱情的春光,好似四月天不定的荣华,时而表现在阳光下一切的美丽,时而黑云带走了一切。”用了两次,分别在写德·瑞那夫人和玛特儿时,囊括了。于是我想,这多变也算是爱情最可爱的一个特点之一了,但是它真的是爱情的一个不可变更的属性吗?它会随时代改变吗?……“当我忘了他的时候,可是他还记忆他在凡尼度过的那一段幸福的日子”(P226)“今天的驿车走,或者明天的驿车走,对我都没有多大关系。”(P234)在于连盛气凌人地用一连串类似“丹东的偷盗是正当行为吗?”的诘问对着玛特儿时,“玛特儿用轻松的步子离开了图书室”。(P304)当然还有最发人深省的,结尾于连询问德·瑞那夫人的伤势时,她回答:“不要紧,只是你把我弄伤了。”(P485)……

O      O      O

所以看来,《红与黑》有着《远大前程》的头,《纯真年代》的身,和《双城记》的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