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文墨】莫敷姗:课题微论文

1.地区发展程度影响文化外化程度

在正式调研之前,我们猜想旅游业会对居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但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旅游者来到草原的目的是感受草原文化,而非传播中原文化。他们给来带的本族文化并不深刻,因此无法产生什么非常大的影响。就像外国人来到中国,如果不是近代中国因历史潮流主动或被动的开放,外国游者无法对有厚重历史的中华文化产生扭转性的影响,他们做到的最多只是使文化得到一定交融。正因如此,自古以来推翻汉族政权而登上皇位的少数民族最后都被汉化了。真正影响能影响文化的是民族的流出而不是流入,简单来说就是对外交流,融入世界的程度。东北草原深处交通不便,与世界交流不多(正像阿姨讲的他们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物无心关注),所以受现代文明影响稍小。又因为蒙古民族流出不多(小萨说的),所以他们的文化受影响并不大。综上所述,是地域发展程度不高导致对外交流较少,因而受影响较少。

2.深厚历史底蕴影响文化坚守

如同汉族一样,蒙古族是一个拥有深厚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受到多年民族文化的熏陶,文化已经在民族血液里根深蒂固了。虽然他们的生活形式可能受现代先进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发生改变,例如由游牧慢慢转变为定居,但他们对于成吉思汗的敬仰,对于草原文化的尊重就像我们对于古代思想家和汉文化的尊重一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文化是民族的根基与灵魂,民族的容貌也许会变,而灵魂却是不断发展但又坚守本源的。

3.日常生活模式影响文化传承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虽然现在的弘吉剌部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的生活而且在每年匀出一两个月来招待游客,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以放牧为主的生活。这与我们猜想的有所不同,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家庭分工。像从前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游牧民族放牧的任务主要由男人承担,女性在家中主要负责做饭挤奶一类的简单日常。这样的生活模式导致接待游客与他们传统作息并不冲突,因此放牧文化也并没有因旅游业发展而受到较大冲击。日常生活模式对于文化传承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通常会引起文化一定程度的变化(即物质决定意识)。例如春节一直被保留下来是因为中国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的血缘意识比一般西方国家都强,这可以从对亲戚的称呼上看出)。弘吉剌部的基本生活方式没有较大改变从而文化传承也没有发生较大转变。正因如此,我们产生疑问之处是他们习以为常之处。

4.独特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信仰

蒙古族信仰长生天,这与他们生活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正所谓”天苍苍,野茫茫。”蒙古人民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以放牧为生,放眼望去除了草原就是天空。草料是放牧文化不可或缺的原料,而在因经济并不发达,地广人稀不太适合机械生产的草原上,草料的生长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天象。追根溯源,蒙古族人依靠苍天来维持物质基础(或者说他们对于自然的依赖大于汉族对自然的依赖),因此不难解释蒙古族对长生天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