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大承载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捷径。
深入北地,建筑种类丰富,每一种建筑都包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今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室韦小镇的木刻楞建筑与云南西双版纳的吊脚楼为例,进行比较。
室韦镇地处内蒙古最北,是中俄边陲的小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俄罗斯民族乡之一。室韦镇的房屋全部用圆木对接而成的“木刻楞”。木刻楞是俄罗斯族典型的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木刻楞在墙裙之下,一般选用大块石料做基础,中间用粗长圆木叠罗或用宽度不等的长条木板钉就成墙壁;上部房檐、门檐、窗檐是背饰重点。建木刻楞的传统方法是要垫苔藓。苔藓垫在中间,好处在不透风。冬天零下30℃到40℃,有了苔藓压在底下,等于是水泥夹在隔缝里一样,不透风,冬天非常暖和,而夏天又非常凉快。比较讲究的俄罗斯乡民在修建木刻楞时都总爱在房屋前面修一间像走廊一样的房屋。当地人称这个小房屋叫门斗,起着防风的作用。木刻楞房盖好以后,可以在外面刷清漆,保持原木本色;也可以根据各家各户不同的爱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一般以蓝色和绿色居多。而边陲小镇室韦之所以采用“木刻楞”这种建筑形式,最初是出于地区的地理位置。俄罗斯族生活的环境位于高寒地区,气温很低,且土层多为冻土。但是这个地区树木种类多、质量高,当地人便因地取材,用盛产的木头建筑房屋。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建筑都因此被弃于时代的洪流中,而木刻楞随着中俄边境的民间交流逐渐传入中国,它承载着俄罗斯建筑在高寒地区的实用性,也保留了俄罗斯民族的传统艺术风格。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地处北纬约21°10’,东经99°55’至101°50’之间,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吊脚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即使同属云南地区,但是苗族、侗族、傣族等民族的吊脚楼都有细微的区别。但相同的是,它们都适应于湿热的气候。
今天酌以木刻楞与吊脚楼进行浅显比较,其实是以建筑为载体,从而影射到中国南北少数民族的习惯与文化。
木刻楞和吊脚楼都是木质建筑,木刻楞代表的是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俄罗斯族,而吊脚楼代表的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从外形上来看,木刻楞最大的特点是它由整根的圆木筑造而成,而吊脚楼则是采用的板条状的木板;木刻楞是实踩在大地上的,而吊脚楼是半悬空式建筑。木刻楞的用途特点主要是御寒,圆木粗壮结实,更有利于隔绝冷空气。如今,塞在缝隙里的苔藓已经转变为建筑泡沫胶,但是门斗依然存在,起到了防风的作用。而吊脚楼的用途特点主要是防潮湿、防蚊虫猛兽。所以采用略为轻薄的木板,配合丝檐和走栏,通风效果绝佳。而空出来的空间也不曾被浪费,而是用来堆放杂物。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室韦地处高寒地区,当地人对房屋的最大需求便是御寒。而从经济方面阐述,室韦曾经是中国对俄罗斯的口岸,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往来,当地为了迎合俄罗斯商人的喜好,便迁移了俄罗斯的许多特色民俗建筑。而18世纪初,俄罗斯人不堪忍受沙皇残暴的统治,举家搬迁到内蒙古,慢慢形成了如今中国的四少少数民族之一——俄罗斯族。虽然俄罗斯族人属于中国公民,讲普通话,但是他们依旧沿袭着外来祖先的生活习惯,比如建筑房屋。即使现在钢筋水泥建筑的房屋已经成为主流,他们也延续着祖先们用智慧和汗水,因地取材而建筑而成的木刻楞房屋。
西双版纳则是处于湿热地区,并且伴有洪涝灾害,当地人对房屋最大的需求便是防潮湿、抗洪涝。与俄罗斯族的迁移不同,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世代聚居在云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
俄罗斯族民居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地窨子、木刻楞、砖房和板房时期。初期,落后的经济条件是地窨子民居出现的根本原因。后来,牧场成立,生活水平提高,还有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木刻楞彻底代替了地窨子。而木刻楞一直受欢迎,是因为居民文化素质提高,以及俄罗斯族家庭旅游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民居的变迁一方面促进个人隐私权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强环保意识,促进俄式民居文化的保护。
从文化空间的视角来说,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结构、营造技术、空间形式与营造过程中的仪式、习俗等文化事象有关,它们共同阐释了土家人敬畏自然、文化认同的民族心理,多子多孙、长子为大的宗族观念,借景造势、因材施艺的生态意识和自然朴素、天马行空的审美取向。吊脚楼的空间形式体现了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生命体验、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反映了土家族人对自身的文化的高度认同。同时,土家族文化所构造的文化场域与习俗对土家族吊脚楼空间形式及其技艺有着直接的影响。
我国民族文化最初的状态是地理位置的距离与交通通讯的落后而造成的相对孤立的文化场域。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各个民族的迁徙,少数民族如今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文化交融成为主流。面对这种情况,在民族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自身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的同时,国家提倡文化自信,并且提倡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文化旅游业。于是,即使如今大部分少数民族居民已经习惯于现代城市生活,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本民族有特点的建筑,并且凭借特色建筑发展旅游业。无论是木刻楞还是吊脚楼,它们仍然保持着原始朴素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木头),只是内部引进了瓷砖等装饰和热水器等硬件。这样的方式的好处是,在传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优化自己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