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李心烨|读《纪伯伦经典散文诗选》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我享受于纪伯伦酣畅淋漓自然对自我的剖析,对自我的反思与领悟,他不仅仅是在写自己,更是在写人性。身为作家自身对于自我与社会的敏感是必不可缺的。
进取时当进取,而非故作谦卑。空虚时填充自己的不应是欲望。趋利避害,这是单纯连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都明白的事情,可人类呢之所以为人类,正是他们中的杰出者选择了少有人走的那条路。宽慰不是逃避的借口,不断地反思才是进步的契机。自由软弱并非坚韧。
“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第六次鄙视,正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投射效应的例子,我们许多时候厌恶他人某种特质,不过是一面镜子,我们厌恶的,其实是那个有着相同品质的自己。
“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而我最有感触的,即是最后的这一句。日本作家中岛敦在其作品《山月记》中写道:“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砂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在生活的泥潭中努力挣扎,不甘心又害怕尝试,始终不踏出那向前的一步,或许是对于那个自己最大的嘲讽。
“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并非父母的附属品或所有物,借之而生,并非从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