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陈欣仪‖读《人人皆可为国王》

“纵览千古,横亘八荒,他的激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在那些历史长河中久远存在的人物身上闪现,重新点亮了他们的精神,照耀了我们的生命。那些隐在时光尘埃中的巨像,他扶起它们,拂拭它们,有重新赋予它们以灵光。于是我们透过这本书所看到的。便不再是伟人们黑沉沉的轮廓,而是真正的活生生的精神群像。”

其实这本书稍有点像《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但我个人更偏爱这本书。它拥有大情怀,大情调,又同时兼有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色彩。而比之《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更精华,更凝练,更有可读性,更富有热情,更引人入胜。
在《大有大无周恩来》里,我看到了一个清晰的周恩来形象。
“总理这时时处处的有,原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那些最不该,最让人想不到、受不了的无啊!”
“无”与“有”的辩证关系,不近“情理”的“无”是无私,时时处处的“有”是人民的情思。这样的总结概括令人耳目一新,文章里更是一条一条的陈述总理之“有”和总理之“无”,一字一句皆直指人心,总理那一补再补的衣衫和那装着体面衣物的行李箱、那重病期间一一列举出的工作时长、那至死别在胸前的“为人民服务”……无不令人垂泪涕泣,故而转念一想,所谓“十里长街送总理”也必是有其根源了。而作者丰富的资料搜集、细腻的描绘、以小见大的写作艺术正是其能扣问人心的关键。
再者,《把栏杆拍遍》同样令我感触颇深。它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
“柳李的多情愁仅止于‘执手相看眼泪’、‘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于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如果稍做留意即可发现,古典诗词当中时常会出现“独上高楼”或“凭栏远眺”的场景,借此景所述之情通常为两类:一为抒思念之情,一为发人生之志,而后者又长为发人生之不得志。同时,这里表现了辛弃疾豪放以外的婉约,这个空怀一腔爱国热血,一生呐喊杀敌的武人、政人、词人亦有平缓静享安逸的一面,这样多方面地塑造人物是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人物,是不错的引导和正确的认识。作者也阐述了命题为《把栏杆拍遍》的缘由,源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更源于作者精辟的总结。
总的来说,梁衡的散文给我一个感觉——怎一个“大”字了得。他对散文追求的是大事、大情、大理的大境界,向我们展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形象。
“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大德。”——《大有大无周恩来》
“大位无形。”——《周总理让座》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跨越百年的美丽》
“大彻大悟的感叹。”——《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身处逆境,生存空间已经很小的人都可为王,正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人人皆可为国王》
这是一种题材的大,事业的大,胸怀的大。为文更是为人,只有大气的人才能写出大气的文章,只有大气的文章,才能培养和造就大气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梁衡的本职是记者,也许他的大气源于记者职业的见多识广,而他摒弃了新闻工作者零度写作的冷静立场,毫不吝惜地在散文中灌注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则源于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意识。也是因为责任意识,他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著书必求传后世,立世当做空前谋。”
是的,梁衡的大情调,大格局,大责任,怎一个大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