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曹泽宇||读《追风筝的人》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一、

 微微张口,上下唇瓣亲密贴合,舌尖滑向上颚,“阿米尔”——像在吟唱一首动听的歌。

“阿米尔”

 那是哈桑学会的第一个词。

 从襁褓时期喝同样的乳汁,到总角时期在同样的院子里的同一块草坪上嬉戏,阿米尔与哈桑着实算得上“形影不离”。只不过哈桑更看重“不离”,而阿米尔更在乎“形影”——自己是形,出身低贱、目不识丁的哈桑是影。

 阿米尔于哈桑而言,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高呼着跑出,回过头向阿米尔微笑。正是这个微笑,在阿米尔的心上偷偷烙下了一个难以抹去的印记。

 哈桑愿意为阿米尔付出一切。为了替阿米尔捡回被击落的风筝,他甘愿受辱,而目睹一切的阿米尔,却选择了视而不见。

 初读这一段时,我愤怒,怒阿米尔的自私与懦弱;我同情,同情哈桑只知傻傻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倾其所有也换不来阿米尔一个回眸。

 再读时,我思考,思考阿米尔的逃避与冷漠,思考哈桑义无反顾的追逐。阿米尔追逐天上的风筝,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别人心里的风筝。二人的友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所谓“主仆”之别、“贵贱”之分,使阿米尔永远持着一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他清楚地明白,自己从未把低贱的哈桑视为朋友。他戏弄哈桑,甚至侮辱折磨哈桑,借此取乐。而哈桑,他像是一个固执的守卫者,守着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只为等待阿米尔渴时片刻的停留。他是如此真诚、如此倔强,也如此悲情。

二、

 阿米尔当了逃兵,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在痛苦中煎熬,怎么也甩不开心上那只名叫羞愧的血蛭。

 自私与怯懦排山倒海地向阿米尔袭来,再一次漫过了堤岸,淹没了残存的一点友情。他污蔑哈桑,称他为小偷,希望父亲赶他走。拥有敏锐洞察力的哈桑,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愿意承下莫须有的罪名,离开阿米尔。

 哈桑走后,阿米尔以平淡为药膏,敷在了那个看不见的伤口上,淡化回忆,想要忘记过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回忆涌上脑中,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他想起了哈桑,想起了他的笑,想起了那句纯净的告白“为你,千千万万遍”。

 他迈上了救赎的漫漫长路。在得知哈桑已经去世的消息后,他决定为已经过世的哈桑抚养孩子以弥补自己对哈桑的亏欠。

 在与哈桑的孩子索拉博一起放风筝时,他问——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风掠起索拉博的头发,阿米尔听见自己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

 众多情绪一拥而上,沉积多年的痛苦终于融化。阿米尔终于明白,原来逃避并不是抹平痛苦的灵丹妙药,唯有鼓起勇气面对,才有可能弥补过错。这不仅是忏悔,更是一场自我救赎。

“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书里人如此,书外人也是如此。于我而言,文字最大的魔力,便是能让人在看似与自己毫不相关的、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反思自己。毫无疑问,卡勒德·胡赛尼的文字就有着这样的魔力。

 我看见,作为成年人的阿米尔在一群孩子中尖叫奔跑。

“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地微笑。我追。”

 我合卷闭眼。

 我追。拾起过往遗弃的石子,攥紧当下采撷的芬芳,追我所追。我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