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黄琳雅||读《追风筝的人》

  我向来不喜欢反复读一本书。新鲜感褪去,书便是索然无味,然而这本书却我全然改观。
  这是我第二次翻开它了。时隔几年,熟悉的情节依旧动人心弦。重温故事情节,留下感动的余热在心底回味。
  起初来说,我对阿米尔是提不起一点好感,这个富人家的小孩似乎将所有恶包揽其中。他懦弱,从不曾反抗过邻居小孩对他的欺负,总是躲在一旁心安理得地接受哈桑的保护;他自私,每逢爸爸要叫上哈桑一起出去玩时,就会撒谎说哈桑有事要做,以让爸爸全属他一人;他善妒,嫉妒哈桑在某些事上的天赋过人,嫉妒爸爸对哈桑无意间流露出的爱;他怀有偏见,心底里总有种瞧不起哈桑的高傲,他觉得哈桑是佣人,是没读过书的文盲式,是理应遭受歧视的哈扎拉人。他甚至从未把哈桑当作朋友。当路人问起时,她说哈桑只是自家仆人的儿子,在为哈桑念读书本时,他也病态地戏弄着哈桑,并为之洋洋得意。而在那黄昏的小巷里,他亲眼目睹了哈桑被强暴的全过程,而造成这悲剧的原因竟是哈桑死守风筝的忠诚。明知如此,阿米尔依旧选择了懦弱,他大可像哈桑无数次为自己挺身而出那样地去拯救伙伴。可他没有,他只是躲在一旁看着,没有叫喊,没有阻止,没有搏斗。于是那夜便悄静悄悄的降临,让黑暗重重压在知情者的心头。我曾为阿米尔找过借口,我知道他的父亲带他并不温情,母亲也早因难产去世,他缺少家人的陪伴,这让他陷入深渊。他也只是个孩子,是那种不知收敛,拥有纯粹的恶的孩子。可每当我想起,那个眯着绿眼睛的无比忠诚的哈桑,我便深感悲哀。哈桑的忠诚令我时常在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同样是个孩子,却是拥有纯粹的善的孩子,于是我对阿米尔厌恶不已,他不足以让任何人原谅。
  可拉辛汗原谅了他。这个宽容而慈爱的男人,他说“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这是真的,从那晚起,阿米尔就患上了失眠症,在夜里孤独,清醒地与他自己的心魔相伴。他疯狂地渴求救赎,想叫哈桑痛骂自己一顿,或是狠狠地打自己来让自己好受些,可也知道,哈桑不会的。他只是个仆人,无法以下犯上,而更多的源于他无条件的爱与忠诚,无数次的令阿米尔颤抖。最后他用了极端的方式逼走了哈桑,他以为这是解脱,实则不然,逃避永远换不来救赎。多年以后,当阿米尔在美国娶妻成家,生活安定后,他依旧选择回到阿富汗,去寻找那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事实上,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路上也充满荆棘,但他终于用体无完肤救回了自己的侄子,终于获得了救赎。他确实再次成为了好人,他在贫穷的瓦希德家中留下了一把皱皱的钞票,也为获得抚养侄子的权利而不懈努力。
  当法里德无意间再次说出了“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哭了,或许是童年时追风筝的哈桑又一次在他心底叫喊着。而如今,他终于追到了自己的风筝,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我为他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