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胡博凯‖读《套中人》

人的宁静和满足感并不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他自身。

阴暗、隔阂、自由、温暖……契诃夫将一切融入与他所剖析的俄罗斯社会真状与人类品质,虽然他的作品大多篇幅短小,但其所刻画的形象——又因此更能流入读者的心底。

《一个官员的死亡》、《胖子》两文属于作者早起作品,就以直击官场黑暗著名:一个官员在非他的上级将军旁无意打了一个喷嚏而恐惧至死、瘦子因为见到有个高品文官胖子朋友而一家人态度由不屑转为服帖。凸显了青年契诃夫在致弟弟米沙的信中的一项道德诉求——“在人群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十多年后,契诃夫又再次在自己的作品中阐释了对人类精神危机的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因为贫穷而痛苦,但也有人因为拥有财富而痛苦。《出诊》一问中丽扎小姐拥有百万家产,可她却因要监视守住这些资产不被别人夺走而痛苦,《醋栗》中尼古拉却为能吃到自家庄园生长出来的醋栗而开心……

接下来来到许是作者情感基调最为阴暗的两部作品——《第六病室》与《套中人》。《第六病室》中描写了一位医生安德烈 叶菲梅奇因与自己一个有思想的“精神病人”伊万 德米特里奇多次交谈而被人们视作“疯子”而最终遭遇悲惨结局的系列悲惨故事,作者在流放犯人聚居地萨哈林岛考察三个月零两天后带着从人间地狱归来的印象写作而成此部作品,刻画了一个“从精神到肉体奴役着良善的社会精英的“人间地狱””。而《套中人》一文,塑造了一个“即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出门,也穿上套鞋,带上雨伞”的别里科夫,他的存在,总让众人觉得不自在、空气阴沉。容易想到,作者笔下的“套子”并非“套子”,而是代表了更广泛的束缚人们一切的不合理,也才有了即使套中人死去,人们也只仅仅轻松一小会儿而又一切归于原点的结局。

契诃夫小说的结尾也是独有魅力。有《醋栗》、《牧笛》式的令人深思的环境描写式结尾,更有如《万卡》、《大学生》式的自然而又画龙点睛式的结尾:

“当他坐渡船过了河,然后爬上了山岗,看着自己的故乡,见到西天的一窄条紫霞在闪光。他想过去曾经在那花园和大祭司的院子里指引过人类生活的真与美,直到今天还在连续不断地指引着人类生活,而且看来,会永远的成为人世生活中的主要原则。青春的感觉、健康、力量——他才二十二岁啊——还有那对于幸福,那玄妙的幸福的无法形容的甜蜜预感,渐渐的控制住了他,生活让他感到是美妙的,令人神往的,充满崇高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