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记】胡锐祥||读《套中人》

除了诗歌散文,我更中意的既是小说了。而且喜欢把框架构得非常大,把主旨放在一个很宏大的话题之下。强调人间大爱而疏于儿女情长。这该不该是一件好事呢?我是没个定数的,至少写得出来已算万幸,写得成功呢,倒也不敢强求不敢奢求。毕竟我一直是这么写的,涉及的面包括政治啊,科幻啊,人文情怀啊,以及天下大同。硬要说为什么会这样(创作背景),也就可能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节点上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洞察到了一些世事无常和人事无奈吧(滑稽……)

推己及人,合理外推和不断的观察、吸取经验,任何写文章的人的创作缘由,都有这条公理: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加之作家本身主观的刚需,才能有必须放在当时的种种状况下理解的特殊作品。而这些特殊作品,则没有比讽刺性质的短篇小说更让人感到兴奋的了。

其间,首推契诃夫。

我记得小学有次学校上语文公开课,选定的讲评文章就是《凡卡》。当然这篇也收录在我手上这本《套中人》短篇小说集中了。说实话过去这么久,感人肺腑倒也谈不上,只记得是个类似于留守儿童的孩子在谁家住着,受了很多委屈欺负以后给远隔千里之外的爷爷写信。而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信的内容,其余的好像就是一些谨小慎微的神态动作描写加以烘托。而最后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文章结尾写的收信人地址:给村里的爷爷。然后觉着不放心再加上一句爷爷的名字。真是个可笑又可悲的结尾!我们都知道那注定是一封寄不到人家那的信,我们都知道凡卡会有怎样的结局……不知道别人读到这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情,反正于我而言,我真的想冲到凡卡面前,抢在他把那愚蠢的信丢进邮箱之前,对他吼道:“这样子是寄不出去的!”然后转念一想,难道我就知道爷爷住哪吗?虽然这不是关键所在。个中情愫交杂,后知后觉中,才发觉契诃夫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深有体会地,我坚持认为一部成功的小说作品,华丽的辞藻啊标新立异的比喻在其次(都是如此),可贵之处在于,看似平平淡淡,读到任何地方都不想被打断而似乎会错过情节,越读越觉这事不简单,在不经意处打动人,在适时处有收留,只读一遍就很久都忘不掉其中很小的、也可能是最精彩的细节,就好像那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场大事、一次转折,又像大病初愈、死而后生,痛得越深越激烈,留给自己的思考也就越刻骨以致铭心。

这里主要讲的还是《套中人》这单篇。具体过场呢也就不多加赘述了,该深思的方向呢契诃夫自己在文中也挑明了。各种赏析手段显得尤为不必要。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套中人,真的是一个很精妙的比喻。事实上可能不合常理,文中塑造的套中人真是套中人。说荒谬的确不为过,说滑天下之大稽也无伤大雅,说当时时代使然又未尝不可,说文章要求亦然。总之我认为《套中人》之成功——普遍称道的成功,不就是套中人本身吗?受制之人,制人之人,规则,伦理,道德,束缚,到底有什么本质差别,这永远会是一个悖论。又或许,所有这些其实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牛鬼蛇神,正是困扰我们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