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周記】胡博凯‖读《上尉的女儿》

“与其吃死尸活三百年,还不如痛痛快快喝一回鲜血。”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哥萨克人叶梅连·普加乔夫的带领下,俄国东南部爆发了农民起义,《上尉的女儿》便依此背景诞生,小说主人公原型米哈伊尔·希瓦尼奇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作者稍作处理彼得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更改几处人名,给每章配上截于展现俄国地域风情的谚语亦或是自己编写的标语,便成了如今捧着我们手中的作品。

这次,我想以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完成本次笔记。

普加乔夫:农民起义领导者,自封皇帝,最终以被捕作为个人结局。其最早出现在本书第二章,作为拯救主人公的领路人登场。彼得将自己的兔皮袄作为报酬送给了他,而他之后也帮助彼得救回了未婚妻玛莎,送出了自己的羊皮袄与好马,留下了他本要死在绞架上的性命。就本文而言,作者给读者展现的普加喬夫並非只是無惡不作的“暴徒頭目”,而更是雖不願意投降正義卻重情義的戰士。

什瓦布林:叛變者,一心追求瑪莎卻不得愛,嫉妒剛來到白雲要塞便得寵的彼得,違反軍法與彼得決鬥,為自我利益擁護普加喬夫的統治,且在最後彼得一家人及瑪莎都上絞架之時也不死心,本文定是帶有作者主觀色彩,對於次要人物什瓦布林描寫最多來推動主線劇情發展,將其壞人本性描繪淋漓盡致。

伊凡諾維奇·祖林:在開頭以一個不三不四的酒賭徒出現,而後卻又是思路縝密的兵團上尉。

彼得·安得列維奇:小說主人公,興許是作者用以暗示俄國文學出路在於同時接受平民世界大眾文化和上層世界精英文化的載體。兒時的彼得厭惡學習,尤其是地理,但其最終掌握俄、法兩國語言,其品質更待推敲。

瑪莎:上尉的女兒,從小害怕槍炮聲,卻最後在“貴婦人”面前表現出前所未有令人折服的勇敢,本文並未對其做過多的描寫,更像是一條串聯標題與劇情的線索。

本文作為歷史小說,其展現時代的價值觀或是諷刺某種現象的不公,為俄國後世作家作品誕生奠定了舉足投輕的地位。